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快速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研究--以昆明快速公交专用道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3页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快速公交系统简介第14-25页
   ·快速公交系统的定义第14-15页
   ·快速公交系统的组成第15-23页
     ·快速公交运行道路第16-17页
     ·快速公交停靠站第17-19页
     ·快速公交车辆第19-21页
     ·快速公交收费系统第21-22页
     ·快速公交的运营服务第22-23页
     ·快速公交中的ITS技术第23页
   ·快速公交系统的分类第23-25页
第3章 中央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理论分析第25-56页
   ·中央公交专用道的特征第25页
   ·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的定义第25-27页
   ·中央公交专用道路段通行能力分析第27-31页
     ·专用道路段基本通行能力第27-28页
     ·专用道路段可能通行能力第28-30页
       ·车道宽度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第29页
       ·交叉口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第29-30页
     ·专用道路段设计通行能力第30-31页
   ·信号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通行能力分析第31-39页
     ·信号交叉口中央公交专用进口道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1-33页
       ·车行道条件第32页
       ·信号设计条件第32页
       ·交通条件第32-33页
     ·信号交叉口中央公交专用进口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33-39页
       ·美国HCM方法第33-35页
       ·英国TRRL和澳大利亚 ARRB法第35-36页
       ·停车线法第36页
       ·冲突点法第36-38页
       ·新方法第38-39页
   ·快速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分析第39-54页
     ·快速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9-44页
       ·单个停靠位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9-43页
       ·多个停靠位停靠站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43-44页
     ·快速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第44-52页
       ·单停靠位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44-49页
       ·多停靠位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49-52页
     ·停靠站通行能力模型改进第52-54页
       ·各主要模型的优点和不足第52-53页
       ·改进模型的提出第53-54页
   ·人员通行能力第54-55页
   ·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集成第55-56页
第4章 昆明北京路快速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分析第56-74页
   ·昆明北京路快速公交专用道简介第56-57页
   ·数据调查与分析第57-67页
     ·信号交叉口相关数据调查第58页
     ·公交车辆进站前和离站后的平均速度第58-59页
     ·公交车辆平均停留时间调查第59-67页
       ·车门开闭时间第59-60页
       ·单位乘客的上下车时间第60-62页
       ·上下车乘客数第62-66页
       ·早高峰各停靠站的平均上下车时间第66-67页
     ·公交停靠位效率调查第67页
   ·北京路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计算第67-70页
     ·专用道基本路段通行能力计算第67-68页
     ·信号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通行能力计算第68-69页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第69页
     ·人员通行能力计算第69-70页
   ·提高快速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力的措施第70-74页
     ·缩短交叉口的信号周期,增加公交车辆的有效通行时间第70-71页
     ·加快人均上下车速度第71-72页
     ·提高停靠站停靠位的利用效率第72-74页
第5章 结论第74-76页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74-75页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gent的行人交通微观仿真建模与分析
下一篇:城市居民出行目的地选择的非集计行为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