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动态能力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动态能力提升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之路 | 第11-13页 |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和各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45页 |
·动态能力理论 | 第19-29页 |
·动态能力理论发源与兴起 | 第19-23页 |
·动态能力内涵解析 | 第23-25页 |
·动态能力特征描述 | 第25-26页 |
·动态能力不同学派观点 | 第26-28页 |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 第28-29页 |
·公司创业导向理论 | 第29-33页 |
·公司创业导向对于企业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公司创业导向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30-33页 |
·组织学习理论 | 第33-42页 |
·组织学习定义 | 第34-36页 |
·组织学习过程 | 第36-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以往研究小结 | 第42-43页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43-45页 |
3 公司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基本关系模型构建 | 第45-61页 |
·模型的总体构思 | 第45-46页 |
·变量说明以及测量指标描述 | 第46-50页 |
·公司创业导向 | 第46-47页 |
·组织学习 | 第47-48页 |
·动态能力 | 第48-50页 |
·公司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 | 第50-52页 |
·公司创业导向与组织学习 | 第52-53页 |
·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 | 第53-55页 |
·公司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 | 第55-58页 |
·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水平的其他相关变量分析 | 第58-61页 |
4 公司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实证研究 | 第61-91页 |
·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61-63页 |
·问卷及统计方法说明 | 第63-64页 |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4-74页 |
·公司创业导向的因子分析 | 第65-67页 |
·组织学习的因子分析 | 第67-70页 |
·企业动态能力的因子分析 | 第70-74页 |
·相关分析 | 第74-76页 |
·公司创业导向各个维度与组织学习的相关分析 | 第74-75页 |
·公司创业导向各个维度与动态能力的相关分析 | 第75-76页 |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相关分析 | 第76页 |
·回归分析 | 第76-84页 |
·公司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77-81页 |
·公司创业导向与组织学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81-82页 |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82页 |
·组织学习中介效应的检验 | 第82-84页 |
·公司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间整体关系模型检验 | 第84-86页 |
·方差分析 | 第86-8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9-91页 |
5 公司创业导向背景下的动态能力提升实现机制 | 第91-112页 |
·动态能力提升实现机制 | 第91-100页 |
·动态能力提升动力 | 第91-92页 |
·动态能力提升基础 | 第92-96页 |
·动态能力提升路径 | 第96-100页 |
·案例1:某房地产企业动态能力提升机制分析 | 第100-107页 |
·案例背景 | 第100-103页 |
·案例分析 | 第103-107页 |
·案例2:八达集团动态能力提升机制分析 | 第107-110页 |
·案例背景 | 第107-108页 |
·案例分析 | 第108-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112-117页 |
·面向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的对策建议 | 第112-114页 |
·主动拓展关系网络,带给企业资源和知识 | 第112-113页 |
·激活其他组织成员学习潜力 | 第113-114页 |
·面向企业的对策建议 | 第114-116页 |
·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与超前行动性氛围 | 第114页 |
·制定组织学习激励制度,塑造学习导向文化 | 第114-115页 |
·柔性化组织结构,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学习与沟通平台 | 第115-116页 |
·面向政府的建议 | 第116-117页 |
·在所处区域内培育企业家精神 | 第116页 |
·建立企业家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 第116-11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128-133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133-134页 |
附录三: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