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第11-21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1-16页 |
(一) 商誉和负商誉 | 第11-14页 |
(二) 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 | 第14-15页 |
(三) 少数股东商誉和控股股东商誉 | 第15-16页 |
二、合并方法选择与合并商誉计量 | 第16-18页 |
三、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第18-21页 |
(一) 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第18-19页 |
(二) 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合并商誉后续计量方法选择 | 第21-29页 |
一、商誉后续计量的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一) 立即注销法 | 第21-22页 |
(二) 永久保留法 | 第22页 |
(三) 系统摊消法 | 第22页 |
(四) 减值测试法 | 第22-23页 |
二、我国并购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 | 第23-24页 |
(一) 历史规定 | 第23-24页 |
(二) 现行规定 | 第24页 |
三、商誉减值测试是一种趋势 | 第24-29页 |
第三部分 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29-44页 |
一、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时点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29-31页 |
(一) F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时点上的考虑 | 第29-30页 |
(二) I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时点上的考虑 | 第30-31页 |
二、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单元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 第31-34页 |
(一) F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单元上的考虑 | 第31-32页 |
(二) I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单元上的考虑 | 第32-34页 |
三、合并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 第34-40页 |
(一) F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上的考虑 | 第35-37页 |
(二) I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上的考虑 | 第37-40页 |
四、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 第40-42页 |
(一) F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上的考虑 | 第40-41页 |
(二) I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上的考虑 | 第41-42页 |
五、合并商誉减值损失转回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 第42-44页 |
(一) F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损失转回上的考虑 | 第42页 |
(二) IASB在合并商誉减值损失转回上的考虑 | 第42-44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51页 |
一、我国商誉减值测试时点上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二、我国商誉减值测试单元的确定上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一) 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水平尚不足以采用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为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 | 第45页 |
(二) 资产分配工作量大,且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 第45-46页 |
(三) 在资产组层面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可能造成中小企业不堪重负,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 第46页 |
三、我国商誉减值测试计量基础上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四、我国商誉减值测试具体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第五部分 规范我国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的对策 | 第51-57页 |
一、细化商誉减值测试中的具体指标和程序 | 第52-54页 |
(一) 减值测试时点的选择 | 第52页 |
(二) 减值测试单元的确定 | 第52-53页 |
(三) 减值测试计量基础的细化 | 第53-54页 |
(四) 减值测试方法的确定 | 第54页 |
二、加强对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的监管 | 第54-55页 |
(一) 政府监管 | 第54页 |
(二) 注册会计师监管 | 第54-55页 |
三、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