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 ·发展 EDA的战略意义 | 第10-13页 |
| ·集成电路产业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0-11页 |
|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况 | 第11-12页 |
| ·EDA技术和制造工艺支撑着 VLSI的发展 | 第12页 |
| ·EDA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2-13页 |
| ·VLSI电路设计流程 | 第13-14页 |
| ·物理设计的定义、流程及主要模式和基本问题 | 第14-17页 |
| ·物理设计的定义 | 第14页 |
| ·物理设计的流程过程 | 第14-15页 |
| ·目前物理设计的主要模式 | 第15-17页 |
| ·目前物理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17页 |
| ·VLSI电路深亚微米工艺的发展趋势与 EDA技术发展 | 第17-18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VLSI电路物理设计的算法介绍 | 第20-24页 |
| ·计算几何算法 | 第20页 |
| ·基于运筹学的算法 | 第20页 |
| ·计算智能优化算法 | 第20-24页 |
| ·神经网络算法(N NA) | 第21-22页 |
| ·遗传算法(G A) | 第22页 |
| ·模拟退火(SA) | 第22页 |
| ·蚁群算法(ACS) | 第22-23页 |
| ·禁忌搜索算法(TSA)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布线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求解的各种算法 | 第24-31页 |
| ·通道布线的基本概念 | 第24-26页 |
| ·布线概述 | 第24-25页 |
| ·通道布线概述 | 第25-26页 |
| ·通道布线的主要目标 | 第25页 |
| ·无网格和有网格模型 | 第25页 |
| ·通道的定义 | 第25-26页 |
| ·通道中的线网分类 | 第26页 |
| ·通道布线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 ·概述 | 第26-27页 |
| ·通道布线算法 | 第27-30页 |
| ·传统的曼哈顿通道布线算法 | 第27-28页 |
| ·非曼哈顿布线算法 | 第28-29页 |
| ·考虑串扰的曼哈顿通道布线算法 | 第29-30页 |
| ·单元上通道布线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基于图论的单元上(OTC)通道布线算法 | 第31-50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通道预处理 | 第31页 |
| ·图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31-34页 |
| ·基本的图论算法 | 第34-35页 |
| ·基于图论的通道布线算法 | 第35-39页 |
| ·二层 HV通道布线算法的基本思路 | 第35页 |
| ·二层 HV通道布线算法的详细步骤 | 第35-38页 |
| ·三层 HVH通道布线算法 | 第38页 |
| ·通道布线的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 ·基于图论的单元上(OTC)通道布线算法 | 第39-47页 |
| ·单元上通道布线的模型和目标 | 第39-40页 |
| ·单元上布线算法 | 第40-42页 |
| ·算法的基本思路 | 第40页 |
| ·收集候选线网 | 第40-42页 |
| ·二层 HV OTC通道布线算法 | 第42-44页 |
| ·上下单元行上布线的详细步骤 | 第43页 |
| ·更新生成通道内布线网表 | 第43-44页 |
| ·通道内布线 | 第44页 |
| ·三层 HVH OTC通道布线算法 | 第44-47页 |
| ·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减少信号反射的OTC通道布线算法 | 第50-6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信号完整性(SI) | 第50-52页 |
| ·信号反射的形成 | 第52-53页 |
| ·在 VLSI布线中改善反射现象的对策 | 第53-54页 |
| ·优化信号反射的OTC通道布线算法 | 第54-57页 |
| ·单边线网的处理 | 第54-55页 |
| ·双边线网的处理 | 第55-57页 |
| ·线网标号的处理 | 第57页 |
| ·试验结果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0-62页 |
| ·总结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