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分析 | 第13-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MPA培养工作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 第14-15页 |
| ·学员的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 | 第15页 |
| ·各培训机构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20-21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2章 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因素 | 第23-3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3-24页 |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23页 |
| ·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23-24页 |
| ·MPA教育与MPA教育可持续发展 | 第24-28页 |
| ·MPA教育的认识、特征 | 第24-25页 |
| ·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25-26页 |
| ·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 | 第26-27页 |
| ·MPA教育可持续性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 ·影响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 第28-32页 |
| ·MPA教育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性 | 第28-29页 |
| ·政策支持: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点 | 第29-30页 |
| ·生源: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 | 第30页 |
| ·教学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 | 第30-31页 |
| ·各公共部门与学员、教学机构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永久动力 | 第31-32页 |
| 第3章 国外MPA教育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 第32-36页 |
| ·国外MPA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 第32-34页 |
| ·培养目标 | 第32页 |
| ·培养方式 | 第32页 |
| ·课程设置 | 第32-34页 |
| ·办学模式 | 第34页 |
| ·教学方法 | 第34页 |
| ·借鉴和启示 | 第34-36页 |
| 第4章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 | 第36-42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 | 第36-37页 |
| ·树立为西部区域培养高层次政府管理人才的发展观 | 第36页 |
| ·注重增强教师的实务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 第36-37页 |
| ·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 | 第37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 | 第37-39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第37-38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 第38-39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 第39-42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 ·四川省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 第5章 个案实证研究——A大学MPA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 第42-53页 |
| ·案例选择理据 | 第42页 |
| ·A大学MPA教育的概况 | 第42-44页 |
| ·A大学MPA教育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44-50页 |
| ·课程设置 | 第44-48页 |
| ·教学方式 | 第48-49页 |
| ·师资团队 | 第49页 |
| ·生源构成 | 第49-50页 |
| ·A大学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50-53页 |
| ·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持续发展 | 第50-51页 |
| ·师资力量上不断补充 | 第51页 |
| ·招生方面的不断创新 | 第51-53页 |
| 第6章 四川省MPA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 第53-64页 |
| ·政府在MPA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中的对策 | 第53-55页 |
| ·加强政策调控与引导,促进MPA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53页 |
| ·MPA培养目标、方式等的确定应与四川省实际情况结合 | 第53-54页 |
| ·减少行政干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第54页 |
| ·加大对MPA教育的资金扶助 | 第54-55页 |
| ·MPA培养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 第55-60页 |
| ·提高宣传度,扩大招生范围 | 第55-58页 |
| ·MPA教学方式应改变 | 第58-59页 |
| ·MPA课程设置的发展与改变 | 第59页 |
| ·师资团队的构建的建议 | 第59-60页 |
| ·MPA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60-61页 |
|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 第60页 |
| ·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 第60-61页 |
| ·力争突破制度性约束,提高自身价值 | 第61页 |
| ·四川省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培养单位、学员共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 第61-64页 |
| ·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理论,领悟其实质内涵 | 第61-62页 |
| ·结合四川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 第62页 |
| ·三者有机结合,需找可持续性发展的平衡点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