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共情、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共情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共情概念演变 | 第10-11页 |
| ·共情的理论模型 | 第11-13页 |
| ·共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人格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人格概念 | 第14页 |
| ·人格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人际关系概念 | 第15-16页 |
| ·人际关系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 ·问题提出 | 第1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变量界定 | 第19-20页 |
| ·共情 | 第19页 |
| ·人格 | 第19页 |
| ·人际关系 | 第19-20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问卷法 | 第20页 |
| ·统计分析法 | 第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 ·Davis 人际反应性指标共情问卷(IRI) | 第21页 |
| ·大五人格因素量表 | 第21-22页 |
|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 第22-23页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3-37页 |
| ·大学生共情、人格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23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23-29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共情各维度上的差异 | 第23-25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人格各维度上的差异 | 第25-27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人际关系各维度上的差异 | 第27-29页 |
| ·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 ·共情的中介作用 | 第31-34页 |
| ·中介模型的跨组不变性检验 | 第34-37页 |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37-42页 |
| ·大学生共情、人格和人际关系的特点分析 | 第37-38页 |
|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 第38-39页 |
| ·共情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8页 |
| ·人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8-39页 |
| ·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9页 |
|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共情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0-41页 |
| ·中介模型的跨组不变性检验分析 | 第41-42页 |
| 第六部分 教育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 ·教育建议 | 第42页 |
| ·提高学生共情能力 | 第42页 |
| ·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 | 第42页 |
| ·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 第4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 ·研究工具选取问题 | 第42-43页 |
| ·研究被试选取问题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录 | 第49-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