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固体饮料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固体饮料定义及主流品种 | 第11页 |
·固体饮料加工方法 | 第11-12页 |
·果蔬复合粉固体饮料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固体饮料冲调性的定义 | 第12-13页 |
·固体饮料冲调性的理论研究 | 第13页 |
·粉体流动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喷雾干燥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喷雾干燥定义及研究现状 | 第14页 |
·计算机流体动力学(CFD)定义 | 第14-15页 |
·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在喷雾干燥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在研究壁沉积率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喷雾干燥果蔬粉加工过程中粘壁问题的研究 | 第17-19页 |
·粘壁的原因 | 第17页 |
·粘壁的解决方式 | 第17页 |
·含糖类物料粘性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17-19页 |
·杨梅和甘蓝加工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杨梅加工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甘蓝加工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20页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喷雾干燥杨梅粉和甘蓝粉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页 |
·混合粉在加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甘蓝浆和杨梅汁流变特性研究 | 第29-36页 |
·前言 | 第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浆料的制备 | 第29-30页 |
·流变性测定 | 第30页 |
·统计软件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浓度对甘蓝浆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浓度甘蓝浆和杨梅汁粘度对照 | 第31页 |
·不同温度下甘蓝浆剪切速率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浓度和温度对甘蓝浆屈服应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浓度和温度对甘蓝浆n 和k 的影响 | 第33-34页 |
·甘蓝浆表观粘度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喷雾干燥甘蓝粉的工艺研究及甘蓝中硫苷成分的分析 | 第36-49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工艺流程 | 第37页 |
·水分的测定 | 第37页 |
·色泽的测定 | 第37页 |
·维生素C 的测定 | 第37-38页 |
·溶解度的测定 | 第38页 |
·出粉率的测定 | 第38页 |
·表观密度的测定 | 第38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和测定-HPLC 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喷雾干燥进出口温度的选择 | 第39页 |
·喷雾干燥对维生素C 的影响 | 第39-40页 |
·均质次数和压力对喷雾干燥甘蓝粉品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助干剂对甘蓝粉品质的影响 | 第41页 |
·麦芽糊精添加量的选择 | 第41-42页 |
·进料浓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硫代葡萄糖苷种类的鉴定 | 第43-46页 |
·喷雾干燥对硫苷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速溶杨梅粉加工及抗氧化性研究 | 第49-68页 |
·前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速溶杨梅粉试验流程 | 第50页 |
·喷雾干燥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水分和色泽的测定 | 第51页 |
·表观密度的测定 | 第51页 |
·湿润性的测定 | 第51页 |
·分散性的测定 | 第51页 |
·粒子大小的测定 | 第51页 |
·休止角的测定 | 第51-52页 |
·杨梅粉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52页 |
·杨梅粉清除超氧阴离子O_2~-·效果的测定 | 第52页 |
·杨梅粉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测定 | 第52-53页 |
·杨梅粉清除NO_2~-效果的测定 | 第53页 |
·杨梅粉清除卵磷脂脂质体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53-54页 |
·统计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喷雾干燥对杨梅粉含水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喷雾干燥对杨梅粉Hunter a 值的影响 | 第56-57页 |
·离心雾化器转速对杨梅粉粒径的影响 | 第57-58页 |
·空气湿度对杨梅粉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造粒对杨梅粉物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粒径对杨梅粉湿润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速溶杨梅-甘蓝粉加工的工艺路线 | 第60页 |
·杨梅粉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60-61页 |
·杨梅粉清除O_2~-·的效果 | 第61-62页 |
·杨梅粉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测定 | 第62-63页 |
·杨梅粉清除NO_2~-效果的测定 | 第63页 |
·杨梅粉清除卵磷脂脂质体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五章 单粉和混合粉的吸湿特性与显微结构分析 | 第68-83页 |
·前言 | 第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8-69页 |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69页 |
·粗纤维测定 | 第69页 |
·总酚含量分析 | 第69-70页 |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70页 |
·水分等温吸湿线 | 第70页 |
·吸湿平衡含水率模型的模拟与分析 | 第70页 |
·杨梅粉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 第70-71页 |
·光学显微结构分析 | 第71页 |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 第71页 |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甘蓝粉和杨梅粉中主要成分分析 | 第71-72页 |
·不同干燥方式甘蓝粉水分等温吸湿线对照 | 第72-73页 |
·甘蓝粉与混合粉水分等温吸湿线对照 | 第73-74页 |
·温度对混合粉吸附平衡含水率的影响 | 第74页 |
·吸附平衡含水率模型的模拟与分析 | 第74-75页 |
·杨梅粉水分活度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关系 | 第75-78页 |
·造粒前后杨梅粉光镜和电镜分析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六章 单粉和混合粉结块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第83-99页 |
·前言 | 第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主要仪器 | 第83页 |
·温度、相对湿度和时间对混合粉含水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杨梅粉和甘蓝粉结块强度的测定 | 第84页 |
·杨梅粉结块光镜图 | 第84页 |
·抗结块剂对混合粉结块的影响 | 第84页 |
·混合粉贮藏稳定性试验 | 第84页 |
·水分活度的测定 | 第84页 |
·褐变指数的测定 | 第84页 |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DNS 法 | 第84-85页 |
·总酚含量分析 | 第85页 |
·总单体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第85页 |
·色泽的测定 | 第85页 |
·微生物检测 | 第8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5-95页 |
·温度、湿度和时间对混合粉含水率的影响 | 第85-87页 |
·杨梅粉和甘蓝粉结块特性研究 | 第87-88页 |
·杨梅粉结块光镜图 | 第88-89页 |
·抗结剂对混合粉结块的影响 | 第89-90页 |
·混合粉贮藏过程中含水率、水分活度及褐变指数的变化 | 第90-91页 |
·贮藏过程中还原糖、总糖及总酚的变化 | 第91-92页 |
·贮藏过程中结块的变化 | 第92页 |
·贮藏过程中花色苷降解动力学变化 | 第92-93页 |
·贮藏过程中色差的变化 | 第93-95页 |
·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变化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七章 温度对冲调后混合粉色泽和风味的影响 | 第99-108页 |
·前言 | 第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主要仪器 | 第99页 |
·冲调温度和时间对混合粉花色苷降解的影响 | 第99页 |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条件 | 第99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99-100页 |
·质谱条件 | 第100页 |
·数据处理 | 第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5页 |
·冲调温度和时间对混合粉复水后花色苷降解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冲调温度对杨梅粉风味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