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问题提出 | 第8-20页 |
·关于攻击性的研究 | 第8-16页 |
·攻击性的界定 | 第8-9页 |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9-14页 |
·内隐攻击性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攻击性研究的内隐社会认知方法 | 第15-16页 |
·团体心理咨询对攻击性的干预研究 | 第16-18页 |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2 研究一 | 第20-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研究工具 | 第20-22页 |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 第22页 |
·研究结果 | 第22-23页 |
·被试在攻击性、社交焦虑、自我控制、观点采择和移情的测验上的得分情况与差异检验 | 第22-23页 |
·攻击性与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26页 |
·未成年犯的内隐与外显攻击性的特点 | 第23-24页 |
·未成年犯的内隐与外显攻击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第24-26页 |
3 研究二 | 第26-35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实施过程与数据处理 | 第26页 |
·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控制组与实验组前测的差异检验 | 第26-27页 |
·将前测分数作为协变量,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后测进行协方差分析 | 第27页 |
·半结构访谈结果 | 第27-31页 |
·讨论 | 第31-35页 |
·关于团训课程的讨论 | 第31-32页 |
·暴力型未成年犯团训效果的讨论 | 第32-33页 |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分析讨论 | 第33-35页 |
4 总讨论 | 第35-38页 |
·未成年犯攻击性的讨论 | 第35页 |
·团训过程的讨论 | 第35-36页 |
·团训中存在的不足 | 第36页 |
·对暴力攻击型未成年犯进行监狱改造与矫治的建议 | 第36页 |
·研究局限 | 第36-37页 |
·研究展望 | 第37-38页 |
5 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1 | 第41-44页 |
附录2 | 第44-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