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现代文学的转型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目录第10-12页
引言第12-17页
第一章 "里程碑式"的现实:延安《解放日报》的传播生态语境第17-37页
 第一节 "天下人心归延安":文化中心的西移与延安文艺政策的演变第17-21页
 第二节 战争背景下的乡村视域:民间力量的崛起与读者的变迁第21-26页
 第三节 革命队伍中的"多余人":延安文人的角色错置与文化失落第26-37页
第二章 多元的文化空间:"文艺"的阵地第37-75页
 第一节 "众声喧哗":团结作家·培养新人第38-48页
  一、怀安诗人的"旧瓶"与"新酒"第39-41页
  二、不存"门户"之见第41-45页
  三、新人从这里起步第45-48页
 第二节 "平滑"的过渡:承上·启下第48-58页
  一、五四传统:人性的审视第49-55页
  二、新的气息:时代的华彩乐章第55-58页
 第三节 新潮文艺的探索:写什么·怎么写第58-75页
  一、"歌颂"与"暴露"的困惑第59-66页
  二、"政治性"、"艺术性"之争第66-70页
  三、关于"思想"、"生活"与"技巧"第70-75页
第三章 "不完全"的党报:"文艺"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第75-94页
 第一节 性质与任务:"党的喉舌"第76-80页
 第二节 编辑的话:"稍具泼辣之风"第80-82页
 第三节 作家的意见:"还是杂文时代"第82-86页
 第四节 读者的分化:想象的错位第86-94页
第四章 体制化的生成:《讲话》的传播与接受第94-148页
 第一节 运转方式:"全党办报"第94-103页
  一、"没有标准,难明是非"第95-96页
  二、《讲话》权威的确立第96-98页
  三、体制化管理第98-103页
 第二节 监督机制:"批评的空气"第103-118页
  一、对王实味文艺观的批判第104-106页
  二、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论争第106-109页
  三、对《落伍者》及《腊月二十一》的批评第109-111页
  四、围绕《叹息三章》的争论第111-113页
  五、《意识以外》和《纺车的力量》引起的风波第113-116页
  六、论"忘我的境界"与"日常生活"第116-118页
 第三节 编辑职能:为工农修理文章的"理发员"第118-134页
  一、"请和我们携手":编辑主体的议程设置第118-123页
  二、"理发员"的尴尬:《大众习作》栏的批评与误读第123-129页
  三、"讨论"缺失与"笔谈"的终结第129-134页
 第四节 创作理念:"必须改造自己"第134-148页
  一、"此心光光地":"内圣"与"自省"第135-138页
  二、整风抢救运动:灵肉的"蒸煮"与思想"顿悟"第138-142页
  三、下乡入伍:"缴纳一切武装"第142-148页
第五章 现代文学的转型:时代交替的文学标本第148-179页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变化:"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第148-150页
 第二节 革命意识的凸显:从"真实"到"本质"第150-161页
 第三节 叙事模式的转换:有"意味"的形式第161-166页
 第四节 集体写作方式的流行:"个体"的消融第166-172页
 第五节 语言的发展:从"欧化"到"大众化"第172-179页
第六章 歧义的民间:民族文学的建构第179-214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第180-184页
 第二节 发现民间:知识分子的文化改造第184-195页
  一、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第184-187页
  二、陕北民歌的彰显之路第187-190页
  三、传统形式之渗入小说第190-195页
 第三节 民间的狂欢:工农兵的"原生态"写作第195-206页
  一、工农兵群众诗歌创作的话语指向第196-199页
  二、被规训的"民间秧歌"第199-201页
  三、改造说书人运动第201-206页
 第四节 方向的确立:关于赵树理的典型化传播与接受奇迹第206-214页
结语第214-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25页
附录第225-257页
后记第257-25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论著情况第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之维
下一篇: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