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底层"的"发现"与命名 | 第16-44页 |
一、关于底层的现实叙事 | 第16-28页 |
(一) 《天涯》专栏: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 | 第16-18页 |
(二) 底层文学中的底层状况 | 第18-24页 |
(三) 底层的表述与被表述 | 第24-28页 |
二、关于底层的理论研究 | 第28-38页 |
(一) 《读书》与国外底层理论的译介 | 第28-29页 |
(二) 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印度的庶民研究及我国学者对“底层”的命名 | 第29-34页 |
(三) 底层文学引起的理论论争 | 第34-38页 |
三、底层叙事文学观对文学史的质疑 | 第38-44页 |
(一) 现代性话语笼罩下的底层——谈刘旭的《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 裂隙》 | 第38-42页 |
(二) "重写文学史"的"洞见"与"盲视"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文学对现实的"介入"与作家的悲悯情怀 | 第44-66页 |
一、作家对打工族的关注 | 第44-52页 |
(一)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 | 第44-49页 |
(二) 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 | 第49-52页 |
二、底层文学对现实问题的文学表述 | 第52-62页 |
(一) 下岗题材 | 第52-55页 |
(二) 矿难题材 | 第55-57页 |
(三) 极端讨薪题材 | 第57-58页 |
(四)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题材 | 第58-60页 |
(五) 进城打工者题材 | 第60-62页 |
三、来自现实体验的悲悯情怀 | 第62-66页 |
第三章 底层的身份认同与边际性体验 | 第66-81页 |
一、底层身份自我确认的矛盾 | 第66-71页 |
(一) 身份认同的涵义及过程 | 第66-68页 |
(二) 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困境 | 第68-71页 |
二、底层处境的边际性体验 | 第71-78页 |
(一) 边缘的表现 | 第71-76页 |
(二) 农民工的城市身份得不到认同的原因 | 第76-78页 |
三、被动选择中的焦虑与困惑体验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底层文学的审美叙事 | 第81-125页 |
一、《泥鳅》的意象世界——从《泥鳅》的文学隐喻分析底层叙事 | 第81-87页 |
二、诗性的特质——浅谈贾平凹小说《高兴》 | 第87-93页 |
三、"诗意与丑陋"——刘庆邦小说中的民间世界与都市生活叙事风格阐释 | 第93-106页 |
四、田园牧歌背后的艺术探寻——李锐小说《太平风物》的叙事结构及意境分析 | 第106-112页 |
五、困惑与觉醒——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 | 第112-125页 |
第五章 底层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 第125-137页 |
一、底层群体的类型形象 | 第125-131页 |
(一) 农民形象 | 第125-127页 |
(二) 下岗及退休工人 | 第127-128页 |
(三) 进城打工者 | 第128-130页 |
(四) 杀人者 | 第130-131页 |
二、底层人物的婚姻与人格 | 第131-137页 |
(一) 婚姻情感 | 第131-134页 |
(二) 底层人物的人格 | 第134-137页 |
第六章 底层文学的历史性反思与评价 | 第137-144页 |
一、理性审视底层文学的创作现状 | 第137-140页 |
(一) 过度宣扬苦难 | 第137-138页 |
(二) 理论的缺乏 | 第138页 |
(三) 判断底层叙事是否真实的标准 | 第138-139页 |
(四) 艺术审美与阅读接受 | 第139-140页 |
二、底层叙事的价值与缺陷 | 第140-144页 |
(一) 价值 | 第140-142页 |
(二) 缺陷 | 第142-144页 |
结语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