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木质素降解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木质素降解酶的应用 | 第12-15页 |
·生物制浆 | 第12页 |
·生物漂白 | 第12-13页 |
·染料工业 | 第13页 |
·褐煤的生物降解 | 第13-14页 |
·环境保护 | 第14-15页 |
·漆酶简介 | 第15-21页 |
·漆酶的分布 | 第15页 |
·漆酶的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漆酶的氧化还原电位与漆酶结构的关系 | 第16-17页 |
·漆酶的催化机理 | 第17-18页 |
·漆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漆酶活性的测定 | 第19-21页 |
·漆斑菌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漆斑菌的种类 | 第21-23页 |
·漆斑菌研究现状 | 第23页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2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力测定终止反应条件研究 | 第25-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菌种 | 第25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培养方法 | 第26页 |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测定终止方法研究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不同终止方法对ABTS溶液A420nm值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终止方法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溶液A420nm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终止方法对黑孢漆斑菌漆酶酶活A420nm值的影响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3 黑孢漆斑菌产漆酶最佳培养条件研究 | 第31-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培养方法 | 第32页 |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培养条件优化试验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黑孢漆斑菌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4-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4 黑孢漆斑菌产漆酶最佳培养基研究 | 第40-50页 |
·黑孢漆斑菌发酵产漆酶培养基的配方研究 | 第40-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黑孢漆斑菌发酵产漆酶培养基的浓度研究 | 第45-48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5 不同金属离子以及诱导剂对黑孢漆斑菌产漆酶的影响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50页 |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培养方法 | 第50-51页 |
·金属离子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 第51页 |
·诱导剂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不同诱导剂对黑孢漆斑菌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6 黑孢漆斑菌胞外漆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 第58-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供试菌株 | 第58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58页 |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培养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62页 |
·活性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页 |
·创新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附录A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