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
|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层次-映射”模式 | 第11-20页 |
| ·转换生成语法 | 第11-13页 |
| ·“层次-映射”模式 | 第13-19页 |
| ·基本假设 | 第13-14页 |
| ·制约条件 | 第14-17页 |
| ·构式 | 第17-18页 |
| ·类型强变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事件量词的词汇属性 | 第20-45页 |
| ·基础概念 | 第21-25页 |
| ·事件类型和有界性 | 第21-23页 |
| ·个体/阶段层次性质 | 第23-25页 |
| ·事件量词的词汇语义 | 第25-37页 |
| ·个体化和实体量词 | 第25-26页 |
| ·个体化和事件量词:以“次”为例 | 第26-36页 |
| ·邵敬敏(1996)和周娟(2007) | 第26-29页 |
| ·事件类别 | 第29-34页 |
| ·阶段层次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事件量词的分类 | 第37-42页 |
| ·内容分类:邵敬敏(1996) | 第37-38页 |
| ·关系分类 | 第38-41页 |
| ·事件量词和短时量词 | 第41-42页 |
| ·事件量词的子语类框架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事件量词短语的句法 | 第45-81页 |
| ·“进一次城”的成分结构 | 第45-68页 |
| ·“一次城”:两个句法成分? | 第45-50页 |
| ·黄正德(2008):推导的解释 | 第50-55页 |
| ·基于“层次-映射”的解释 | 第55-61页 |
| ·三种相关现象 | 第61-67页 |
| ·状语定化 | 第61-64页 |
| ·非选择宾语结构 | 第64-66页 |
| ·非典型“连”字句 | 第66-67页 |
| ·再论“事件次类标志条件” | 第67-68页 |
| ·双宾语构式和事件量词短语 | 第68-75页 |
| ·语言证据 | 第68-71页 |
| ·理论解释 | 第71-75页 |
| ·VP 前的事件量词(短语) | 第75-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四章 事件量词的类型学 | 第81-88页 |
| ·统计项目的设定 | 第81-82页 |
| ·类型学共性 | 第82-87页 |
| ·统计结果 | 第82-85页 |
| ·说明 | 第85-87页 |
| ·小结 | 第87页 |
| 附表:石毓智(2006) | 第87-88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后记 | 第95-96页 |
|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