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界定与标准建构 | 第22-32页 |
第一节 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定位分析 | 第22-27页 |
一、中学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 第22-24页 |
二、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功能定位 | 第24-25页 |
三、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内容定位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 第27-32页 |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 第27-30页 |
二、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建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 第32-38页 |
一、新课导入技术不佳 | 第33-34页 |
二、对学情了解不够 | 第34-35页 |
三、教学方法单一 | 第35-36页 |
四、课堂应变不灵 | 第36-37页 |
五、课堂练习设计不科学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成因 | 第38-43页 |
一、教师主观因素 | 第38-40页 |
二、客观现实因素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对策 | 第43-74页 |
第一节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 第43-50页 |
一、分析教材 | 第43-45页 |
二、分析学情 | 第45-46页 |
三、确定目标 | 第46-47页 |
四、预设步骤 | 第47-50页 |
第二节 提高课堂讲授的有效性 | 第50-55页 |
一、有条理的讲授 | 第51-52页 |
二、科学的讲授 | 第52-53页 |
三、准确的讲授 | 第53-55页 |
第三节 提高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 第55-61页 |
一、主张自主学习 | 第55-57页 |
二、鼓励合作学习 | 第57-59页 |
三、倡导探究学习 | 第59-61页 |
第四节 提高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性 | 第61-64页 |
一、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捕捉 | 第62-63页 |
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 第63-64页 |
第五节 提高课堂作业的有效性 | 第64-66页 |
一、课堂作业的选择 | 第64-65页 |
二、课堂作业的布置 | 第65-66页 |
三、课堂作业的监控与反馈 | 第66页 |
第六节 提高“学生评价”的有效性 | 第66-67页 |
一、倡导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评价 | 第66页 |
二、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第66-67页 |
三、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 第67页 |
四、倡导在评价内容上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 | 第67页 |
第七节 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 第67-74页 |
一、创建生态的课堂环境 | 第67-69页 |
二、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 | 第69-70页 |
三、创建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环境 | 第70-71页 |
四、创建学生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 | 第71-72页 |
五、创建有情境的课堂环境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1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