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8页 |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8页 |
| (二) 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 (三)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1-13页 |
| (四)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一、研究的政策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 (一) 研究的政策基础:城乡统筹 | 第18页 |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分流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26页 |
| 二、建国以来我国初中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概况 | 第26-32页 |
| (一) 建国初期 | 第26-28页 |
| (二) 文革时期 | 第28-29页 |
|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 第29-32页 |
| 三、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32-39页 |
| (一) 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的现状综述 | 第32-37页 |
| (二) 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 四、影响农村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 第39-43页 |
| (一) 学生发展:学校办学方向的本体性因素 | 第39页 |
| (二) 社会需要:学校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的决定性因素 | 第39-40页 |
| (三) 家长期望:学校培养方向和培养过程的参考性因素 | 第40-41页 |
| (四) 政策规定:学校办学方向的规范性因素 | 第41页 |
| (五) 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形式的指导性因素 | 第41-42页 |
| (六) 办校条件:学校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性因素 | 第42-43页 |
| 五、城乡统筹背景下渝东南县城周边地区初中生培养模式的转向研究 | 第43-51页 |
| (一) 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兼顾个性 | 第43-44页 |
| (二) 培养内容:立足农村,面向社会 | 第44-46页 |
| (三) 培养过程与方法:因地治校,凸显特色 | 第46-51页 |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 (一)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 (二) 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