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绪论第14-3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二、概念界定第16-20页
 三、研究现状第20-25页
 四、研究设计第25-30页
 五、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30-32页
第一章 嘎老传承第一村——岩洞村第32-66页
 第一节 岩洞村的历史渊源第33-41页
  一、岩洞村的自然状况第33-36页
  二、岩洞村的历史渊源第36-41页
 第二节 岩洞人的物质生活第41-45页
  一、社会生产第41-43页
  二、衣食住第43-45页
 第三节 岩洞人的精神生活第45-66页
  一、管理组织第46-49页
  二、节日习俗第49-54页
  三、语言文字第54-57页
  四、婚姻形态第57-61页
  五、宗教信仰第61-66页
第二章 岩洞嘎老传承的本体构成第66-125页
 第一节 岩洞嘎老的种类构成第66-76页
  一、概念界定第66-71页
  二、种类构成第71-76页
 第二节 岩洞嘎老的音乐形态第76-110页
  一、旋律第77-81页
  二、节奏节拍第81-87页
  三、调式第87-92页
  四、结构第92-98页
  五、声部第98-110页
 第三节 岩洞嘎老的唱词特征第110-125页
  一、结构特征第110-113页
  二、韵律特征第113-116页
  三、衬词特征第116-125页
第三章 岩洞嘎老传承模式的田野考察第125-183页
 第一节 师徒模式的传统传承第125-141页
  一、传承组织—歌班第126-132页
  二、传承主体—歌师第132-136页
  三、传承过程—聚众习歌第136-138页
  四、传承方法与特点第138-141页
 第二节 鼓楼对歌模式的传统传承第141-150页
  一、传承方式—"请姑娘"、"吃相思"第142-144页
  二、传承过程—聚众竞歌第144-149页
  三、传承方法与特点第149-150页
 第三节 文艺表演模式的现代传承第150-163页
  一、传承组织—文艺表演队第151-153页
  二、传承过程——表演展示第153-160页
  三、传承方法与特点第160-163页
 第四节 学校教育模式的现代传承第163-183页
  一、幼儿园第163-168页
  二、小学第168-173页
  三、中学第173-180页
  四、传承方法与特点第180-183页
第四章 岩洞嘎老传承的教育功能第183-245页
 第一节 个体行为塑造功能第184-204页
  一、人文知识的获得第185-193页
  二、自我概念第193-201页
  三、多声性艺术思维第201-204页
 第二节 群体社会维系功能第204-219页
  一、社会控制第204-210页
  二、生命礼仪第210-214页
  三、群体意识第214-219页
 第三节 多元文化适应功能第219-231页
  一、文化认同第219-226页
  二、文化自觉第226-231页
 第四节 学校教育选择与再生功能第231-245页
  一、对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第232-239页
  二、对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第239-245页
第五章 嘎老文化传承的现代思考第245-269页
 第一节 有关两种不同的嘎老文化传承观第245-250页
  一、传统嘎老文化传承观第245-247页
  二、现代嘎老文化传承观第247-250页
 第二节 嘎老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启示第250-257页
  一、文化传承是满足人的需要过程第250-252页
  二、文化传承是文化选择过程第252-254页
  三、文化传承是教育适应过程第254-257页
 第三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第257-269页
  一、岩洞嘎老民族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第257-260页
  二、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要素"第260-265页
  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要素整合"第265-269页
参考文献第269-277页
附录第277-332页
 一、访谈提纲及内容第277-281页
 二、考察方案第281-287页
 三、岩洞嘎老曲目精选第287-326页
 四、田野调查图片选登第326-3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科研项目第332-333页
后记第333-335页

论文共3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仁乌力格尔的传播学研究
下一篇: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