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图目录 | 第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47页 |
一、问题意识 | 第15-24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24-32页 |
三、理论框架 | 第32-3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42-47页 |
第二章 司法改革与路径依赖:历史的视角 | 第47-78页 |
一、从制度研究开始 | 第47-49页 |
二、百年中国司法制度流变 | 第49-59页 |
三、建国后法院角色转换 | 第59-66页 |
四、当代中国法官角色变迁 | 第66-76页 |
五、结论 | 第76-78页 |
第三章 理想与现实:一个基层法院法官群体的结构特征 | 第78-107页 |
一、平保县法院内部组织的构建 | 第78-85页 |
二、法官群体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85-92页 |
三、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现实回应 | 第92-105页 |
四、结论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法官作为司法判决的中心要素 | 第107-122页 |
一、背景交待与问题说明 | 第107-110页 |
二、由养女抚养问题引发的故意伤害案 | 第110-112页 |
三、一个案件三种结论 | 第112-115页 |
四、有关周围环境的探讨 | 第115-120页 |
五、结论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纠结中的法官角色 | 第122-135页 |
一、引子 | 第122-123页 |
二、狗咬人案件的来龙去脉 | 第123-126页 |
三、该案的后续影响:兼论莫兆军案 | 第126-129页 |
四、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两难抉择 | 第129-132页 |
五、进一步反思:来自传统文化场域的解释 | 第132-135页 |
第六章 权力体系内法官角色扮演的行为逻辑 | 第135-150页 |
一、文献回顾与分析方法 | 第135-137页 |
二、合同纠纷的一波三折 | 第137-140页 |
三、该案的社会结构分析 | 第140-143页 |
四、法官群体与个体扮演 | 第143-145页 |
五、审委会讨论中的群体角色 | 第145-147页 |
六、结论 | 第147-150页 |
第七章 法官角色冲突与调适 | 第150-170页 |
一、角色冲突的理论综述 | 第150-152页 |
二、灭门惨案概述:一个初步的分析 | 第152-154页 |
三、法官角色冲突的作用机制 | 第154-164页 |
四、角色距离与角色调适 | 第164-168页 |
五、结论 | 第168-170页 |
第八章 司法行为与法律意识建构 | 第170-195页 |
一、日常生活与法律意识多样性 | 第170-174页 |
二、司法场域对法律意识的再生产 | 第174-187页 |
三、以图式和资源为媒介的建构 | 第187-194页 |
四、结论 | 第194-195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95-200页 |
附录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2页 |
后记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