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干涉型光纤传感与定位系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干涉型光纤传感技术发展现状第9-13页
    1.3 相位光时域反射技术光纤传感器发展现状第13-15页
    1.4 干涉型光纤振动传感器解调方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1 PGC解调算法第15-16页
        1.4.2 3×3耦合器解调算法第16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第16-17页
        1.5.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2 各章节安排第17页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及其解调原理第19-34页
    2.1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理论基础第19-23页
        2.1.1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传感原理第19-20页
        2.1.2 传感器的定位原理第20-23页
    2.2 PGC解调算法原理第23-30页
        2.2.1 经典PGC解调算法原理第23-26页
        2.2.2 PGC解调算法参数分析第26-28页
        2.2.3 几种改进PGC解调算法原理第28-30页
    2.3 3×3耦合器解调算法原理第30-33页
        2.3.1 基于理想3×3耦合器的解调算法第30-32页
        2.3.2 基于不理想3×3耦合器的解调算法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基于基频混频的PGC-AD-DSM解调算法第34-46页
    3.1 基于基频混频的PGC-AD-DSM解调算法的原理分析第34-35页
    3.2 基于基频混频的PGC-AD-DSM解调算法的性能分析第35-42页
        3.2.1 对载波调制深度不敏感特性第36-39页
        3.2.2 抗光强干扰特性第39-40页
        3.2.3 最低采样频率第40-41页
        3.2.4 提出算法的SINAD与载波调制深度C和低频噪声φ_0的关系第41-42页
    3.3 基于基频混频的PGC-AD-DSM解调算法的实验分析第42-44页
        3.3.1 实验系统的搭建第42页
        3.3.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基于共光路干涉技术的双M-Z光纤传感与定位系统第46-58页
    4.1 系统整体结构第46-47页
    4.2 系统原理分析第47-51页
        4.2.1 系统的光传输原理第47-49页
        4.2.2 系统的解调原理第49-50页
        4.2.3 系统的定位原理第50-51页
    4.3 系统仿真分析第51-54页
        4.3.1 系统延迟光纤的选取第51-53页
        4.3.2 采样频率的选取第53-54页
    4.4 系统的实验分析第54-57页
        4.4.1 实验系统的搭建第55页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基于不对称相除3×3耦合器解调算法的双Sagnac光纤传感与定位系统第58-68页
    5.1 耦合器理想情况下基于不对称相除3×3耦合器解调算法第58-60页
        5.1.1 原理分析第58-59页
        5.1.2 性能分析第59-60页
    5.2 耦合器不理想情况下基于不对称相除的3×3耦合器解调算法第60-63页
        5.2.1 原理分析第60-61页
        5.2.2 性能分析第61-62页
        5.2.3 实验分析第62-63页
    5.3 双Sagnac光纤传感与定位系统第63-67页
        5.3.1 系统的整体结构第63-64页
        5.3.2 系统原理分析第64-65页
        5.3.3 系统仿真分析第65-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面3-(?)RR刚柔耦合并联机器人逆动力学的研究
下一篇:磁控式多模块化胶囊机器人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