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1.1 维生素C简介 | 第17页 |
1.2 维生素C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1 维生素C金属盐 | 第17-18页 |
1.2.2 维生素C磷酸酯类衍生物 | 第18页 |
1.2.3 维生素C硬脂酸酯 | 第18-19页 |
1.2.4 维生素C棕榈酸酯 | 第19页 |
1.3 维生素C二步发酵工艺 | 第19-21页 |
1.3.1 维生素C二步发酵简介 | 第19页 |
1.3.2 维生素C混菌发酵中两菌互作关系的研究 | 第19-21页 |
1.4 芽孢杆菌氧化应激机制 | 第21-24页 |
1.4.1 活性氧简介 | 第21-22页 |
1.4.2 芽孢杆菌对氧化应激的响应和防卫 | 第22-23页 |
1.4.3 芽孢杆菌中的低分子量硫醇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单菌和Vc混菌发酵体系的生理特性 | 第26-35页 |
2.1 材料 | 第26-27页 |
2.1.1 菌种 | 第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页 |
2.1.3 试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2 方法 | 第27-29页 |
2.2.1 菌种培养 | 第27-28页 |
2.2.2 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和2-酮基-L-古龙酸产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2.3 不同发酵体系氧化还原电位测定 | 第28页 |
2.2.4 不同发酵体系pH值变化测定 | 第28页 |
2.2.5 单菌和混菌发酵体系B.endophyticusST-12,6-吡啶二羧酸测定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1 不同发酵体系中菌体的生长曲线 | 第29页 |
2.3.2 单菌和混菌发酵体系B.endophyticusST-12,6-吡啶二羧酸变化 | 第29-30页 |
2.3.3 不同发酵体系pH变化 | 第30-31页 |
2.3.4 不同发酵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 | 第31页 |
2.3.5 不同发酵体系2-酮基L-古龙酸产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Ketogulonicigeniumvulgare25B-1产酸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 第35-49页 |
3.1 材料 | 第35-36页 |
3.1.1 菌种 | 第35页 |
3.1.2 培养基 | 第35页 |
3.1.3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3.1.4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3.2 方法 | 第36-39页 |
3.2.1 菌种培养 | 第36页 |
3.2.2 引物的设计 | 第36页 |
3.2.3 基因克隆及测序 | 第36页 |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37页 |
3.2.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3.2.6 K.vulgare25B-1单菌和混菌发酵体系L-山梨糖脱氢酶活力测定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3.3.1 产酸酶基因的克隆 | 第39页 |
3.3.2 产酸酶基因序列信息及比对 | 第39-42页 |
3.3.3 产酸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5页 |
3.3.4 产酸酶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45页 |
3.3.5 单菌和混菌发酵体系K.vulgare25B-1L-山梨糖脱氢酶活力变化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混菌发酵体系对自身氧化胁迫的应激响应 | 第49-63页 |
4.1 材料 | 第49页 |
4.1.1 菌种 | 第49页 |
4.1.2 培养基 | 第49页 |
4.1.3 试验试剂 | 第49页 |
4.1.4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2 方法 | 第49-53页 |
4.2.1 培养方法 | 第49-50页 |
4.2.2 不同发酵体系活性氧水平测定 | 第50页 |
4.2.3 样品胞内液和胞外液的制备 | 第50-51页 |
4.2.4 不同发酵体系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水平测定 | 第51页 |
4.2.5 不同发酵体系过氧化氢酶活力水平测定 | 第51页 |
4.2.6 不同发酵体系总抗氧化能力水平测定 | 第51-52页 |
4.2.7 氧化胁迫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4.2.8 统计学分析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3.1 不同发酵体系中总ROS水平差异 | 第53-54页 |
4.3.2 不同发酵体系中T-SOD活力差异 | 第54页 |
4.3.3 不同发酵体系中CAT活力差异 | 第54-56页 |
4.3.4 不同发酵体系中T-AOC活力差异 | 第56页 |
4.3.5 不同发酵体系中B.endophyticusST-1氧化应答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 第56-57页 |
4.3.6 不同发酵体系中K.vulgare25B-1氧化应答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 第57-58页 |
4.4 讨论 | 第58-61页 |
4.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两种Vc混菌发酵体系伴生菌的比较研究 | 第63-89页 |
5.1 材料 | 第63-64页 |
5.1.1 菌种 | 第63页 |
5.1.2 培养基 | 第63页 |
5.1.3 试验试剂 | 第63页 |
5.1.4 仪器设备 | 第63-64页 |
5.2 方法 | 第64-67页 |
5.2.1 菌种培养 | 第64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64-65页 |
5.2.3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65-66页 |
5.2.4 质谱分析与蛋白鉴定 | 第66-67页 |
5.2.5 差异蛋白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9页 |
5.3.1 不同发酵体系菌株的生长情况及产酸差异 | 第67-69页 |
5.3.2 不同发酵体系伴生菌蛋白质组分析 | 第69-76页 |
5.3.3 Bacillus共有差异蛋白分析 | 第76-79页 |
5.3.4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79页 |
5.4 讨论 | 第79-88页 |
5.4.1 不同发酵体系菌株的生长情况及产酸差异 | 第79-80页 |
5.4.2 Bacillus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0-82页 |
5.4.3 Bacillus共有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2-88页 |
5.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两种Vc混菌发酵体系产酸菌的比较研究 | 第89-105页 |
6.1 材料 | 第89页 |
6.1.1 菌种 | 第89页 |
6.1.2 培养基 | 第89页 |
6.1.3 试验试剂 | 第89页 |
6.1.4 仪器设备 | 第89页 |
6.2 方法 | 第89-90页 |
6.2.1 菌种培养 | 第89-90页 |
6.2.2 样品制备 | 第90页 |
6.2.3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90页 |
6.2.4 质谱分析与蛋白鉴定 | 第90页 |
6.2.5 差异蛋白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6页 |
6.3.1 不同发酵体系产酸菌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90-95页 |
6.3.2 K.vulgare25B-1共有差异蛋白分析 | 第95-96页 |
6.3.3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96页 |
6.4 讨论 | 第96-104页 |
6.4.1 K.vulgare25B-1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6-100页 |
6.4.2 K.vulgare25B-1共有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0-104页 |
6.5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总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5-109页 |
7.1 总结论 | 第105-107页 |
7.2 创新点 | 第107页 |
7.3 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