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反问句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页 |
|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句法分析 | 第15-29页 |
| ·是非型反问句 | 第15-20页 |
| ·“难道”类 | 第15-16页 |
| ·“不/没有”类 | 第16-17页 |
| ·“不是”类反问句 | 第17-18页 |
| ·“还”类 | 第18-19页 |
| ·“以为”类 | 第19页 |
| ·“反而”类 | 第19页 |
| ·无标记型反问句 | 第19-20页 |
| ·特指型反问句 | 第20-26页 |
| ·“谁”类 | 第20-21页 |
| ·“哪”、“哪有”、“哪儿”类 | 第21-22页 |
| ·“怎么”类 | 第22-23页 |
| ·“为什么”类 | 第23-24页 |
| ·“什么”类 | 第24-25页 |
| ·“何必”类 | 第25-26页 |
| ·选择类反问句和正反型反问句 | 第26-28页 |
| ·选择型反问句 | 第26-27页 |
| ·正反型反问句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语义制约因素分析 | 第29-39页 |
| ·句法因素制约 | 第29-33页 |
| ·句法结构的制约 | 第29-31页 |
| ·词语意义的制约 | 第31-33页 |
| ·语境 | 第33-36页 |
| ·语言性语境 | 第33-34页 |
| ·非语言性语境 | 第34-36页 |
| ·语音的制约 | 第36-38页 |
| ·重音 | 第36-37页 |
| ·语调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语用功能 | 第39-45页 |
| ·表达不满情绪的功能 | 第39-41页 |
| ·表达辩驳的功能 | 第41-42页 |
| ·表达提醒的功能 | 第42页 |
| ·表困惑的功能 | 第42页 |
| ·表建议、劝解的功能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