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天然产物与药物开发 | 第11-12页 |
1.2 内生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2.1 植物内生真菌概述 | 第12页 |
1.2.2 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3 内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 | 第13-16页 |
1.3 海南粗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海南粗榧概况 | 第16-17页 |
1.3.2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 | 第17页 |
1.3.3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菌株 | 第19页 |
2.1.2 肿瘤细胞株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9-21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2 培养基 | 第21-22页 |
2.2.1 活化培养基 | 第21页 |
2.2.2 发酵培养基 | 第21-22页 |
2.2.3 测试菌培养基 | 第22页 |
2.2.4 肿瘤细胞培养基 | 第22页 |
2.3 方法 | 第22-27页 |
2.3.1 内生真菌的活化 | 第22页 |
2.3.2 内生真菌的发酵 | 第22-23页 |
2.3.3 代谢产物的提取 | 第23页 |
2.3.4 代谢产物的初步化学分析 | 第23页 |
2.3.5 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 | 第23页 |
2.3.6 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23-24页 |
2.3.7 大米固态发酵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 | 第24-25页 |
2.3.8 大米固态发酵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2.3.9 大米固态发酵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26页 |
2.3.10 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1页 |
3.1 发酵方式对代谢产物合成水平的影响 | 第27-30页 |
3.1.1 发酵方式对代谢产物产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1.2 发酵方式对代谢产物化学成分谱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发酵方式对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4 发酵方式对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 第30-34页 |
3.2.1 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的化学成分 | 第30页 |
3.2.2 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30-33页 |
3.2.3 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的抗菌活性 | 第33页 |
3.2.4 大米固态发酵粗提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33-34页 |
3.3 大米固态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34-48页 |
3.3.1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获得 | 第34-35页 |
3.3.2 代谢产物粗分段的生物活性 | 第35-37页 |
3.3.3 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37-48页 |
3.4 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 第48-51页 |
3.4.1 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48-49页 |
3.4.2 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 第49-50页 |
3.4.3 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6页 |
4.1 关于内生真菌发酵方式对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关于Phomopsis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 | 第52-53页 |
4.3 关于Phomopsis sp. F127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53-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缩略词表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84页 |
ⅠF127菌株形态 | 第68页 |
ⅡF127菌株ITS序列 | 第68-69页 |
Ⅲ十个单体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第69-83页 |
Ⅳ个人简介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