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S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 | 第19-31页 |
一、人文素质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论述 | 第22-23页 |
(二)西方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 第25-26页 |
(四)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政策 | 第26-27页 |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 第27-28页 |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8-29页 |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途径及主要特征 | 第31-39页 |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 第31-35页 |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 第31-33页 |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 第33-35页 |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35-39页 |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职业定向性 | 第35-36页 |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特殊性 | 第36-37页 |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放多元性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9-51页 |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 第39-41页 |
(一)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第39页 |
(二)调查结果和问卷分析 | 第39-41页 |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5页 |
(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 第41-42页 |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2-43页 |
(三)人文素质师资队伍现状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43-44页 |
(四)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整体较低 | 第44-45页 |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5-51页 |
(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偏差 | 第45-46页 |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 第46-48页 |
(三)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 第48页 |
(四)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及主要对策 | 第51-58页 |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相融的原则 | 第51页 |
(二)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的原则 | 第51-52页 |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对策 | 第52-58页 |
(一)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 | 第52-53页 |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建设 | 第53-54页 |
(三)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 第54-56页 |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