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思考 | 第11页 |
1.2 思维教育的呼唤 | 第11-12页 |
1.3 思维可视化的兴起 | 第12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4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6.1 知识可视化与思维可视化 | 第14-15页 |
6.2 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 | 第15页 |
6.3 物理思维 | 第15-16页 |
6.4 教学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关键词共词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17页 |
2 研究过程 | 第17-18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3.1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分析 | 第18-19页 |
3.2 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 | 第19-20页 |
3.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 第20-22页 |
3.4 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 第22-23页 |
4 评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思维可视化在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中的应用 | 第25-33页 |
1 抽象思维可视化培养抽象思维 | 第25-27页 |
1.1 抽象思维可视化的特点 | 第25-26页 |
1.2 抽象思维可视化应用举例——楞次定律的教学 | 第26-27页 |
2 形象思维可视化培养形象思维 | 第27-30页 |
2.1 形象思维可视化的特点 | 第27-28页 |
2.2 抽象思维可视化应用举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第28-30页 |
3 直觉思维可视化培养直觉思维 | 第30-33页 |
3.1 直觉思维可视化的特点 | 第30页 |
3.2 直觉思维可视化应用举例——斜面模型的迁移应用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高中物理教学实例 | 第33-41页 |
1 抽象思维可视化的复习课教学实例 | 第33-36页 |
2 形象思维可视化的新课教学实例 | 第36-41页 |
第五章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验 | 第41-4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2 实验设计 | 第41-43页 |
2.1 研究假设 | 第41页 |
2.2 被试选择 | 第41-42页 |
2.3 模式选择 | 第42页 |
2.4 任课教师情况 | 第42页 |
2.5 测量工具 | 第42-43页 |
3 实验实施过程 | 第43页 |
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4.1 前测情况 | 第43-44页 |
4.2 月底摸考成绩分析 | 第44-45页 |
4.3 后测情况 | 第45-46页 |
5 实验结论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学生调查问卷 | 第47-55页 |
1 问卷的编制 | 第47-48页 |
2 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2.1 客观题部分统计情况 | 第48-51页 |
2.2 主观题部分统计情况 | 第51-53页 |
3 调查结果 | 第53-55页 |
第七章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师访谈 | 第55-59页 |
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55页 |
2 访谈内容 | 第55-57页 |
3 访谈总结 | 第57-5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1 研究总结 | 第59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0页 |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A:学生前测成绩 | 第63-65页 |
附录B:学生后测成绩 | 第65-67页 |
附录C: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扫描版) | 第67-75页 |
附录D: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扫描版) | 第75-83页 |
附录E:调查问卷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