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互联网+”时代的古诗文教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与文献综述第8-12页
1.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操作形态的提出第12-22页
    1.1 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第12-19页
        1.1.1 学生古诗文学习现状第13-15页
        1.1.2 教师古诗文教学现状第15-19页
    1.2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操作形态的提出第19-22页
        1.2.1 从教师方面来看,可丰富教学的信息提供手段第19-20页
        1.2.2 从学生方面来看,可拓宽学生的信息理解渠道第20页
        1.2.3 从课堂互动来看,可活跃教学的信息交流气氛第20-22页
2.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第22-32页
    2.1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第22-23页
    2.2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的价值第23-29页
        2.2.1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第23-26页
        2.2.2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能转变古诗文教学模式第26-29页
    2.3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课堂创新可行性第29-32页
3.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探析第32-46页
    3.1 课前阶段第32-38页
        3.1.1 教师利用互联网视频与文字信息备课第32-36页
        3.1.2 设置课堂导学单,做好课前预习第36-38页
    3.2 课中阶段第38-41页
        3.2.1 利用互联网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开放化、多元化第38-39页
        3.2.2 活用情境教学理念,营造全景式的生机课堂第39-41页
    3.3 课后阶段第41-46页
        3.3.1 借用互联网,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吟诵第41-43页
        3.3.2 凭借互联网,提升教师古诗文教学素养第43-44页
        3.3.3 利用互联网,建立古诗文教学测评机制第44-46页
4.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的效果和可能导致的新问题第46-50页
    4.1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的效果第46-47页
    4.2 “互联网+古诗文教学”应当防止的新问题第47-50页
        4.2.1 防偏重展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第47-48页
        4.2.2 防止过于重视技术平台的功能第48-49页
        4.2.3 防止悄然忽视学生鉴赏力培养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Ⅰ 学生问卷第54-55页
附录Ⅱ 教师问卷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移动微学习的家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下一篇:《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