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二)环境伦理理论 | 第14-15页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四)现代教育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一)关于环境教育 | 第16-17页 |
1.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6页 |
2. 环境教育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国外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 第17-19页 |
(三) 国内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 第19-22页 |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某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调查剖析 | 第22-28页 |
(一)关于初中学生调查问环境教育问卷调查情况 | 第22-25页 |
1. 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22页 |
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25页 |
3. 调查分析概述 | 第25页 |
(二)关于中学地理教师对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 | 第25-28页 |
1. 调查目的与调查方式 | 第25页 |
2. 问卷的设计 | 第25-26页 |
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五、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行性的论述 | 第28-32页 |
(一) 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 | 第28-29页 |
(二) 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关系 | 第29页 |
(三) 中学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分析 | 第29-32页 |
1.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隐含的环境关系 | 第29页 |
2. 地理课本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 第29-30页 |
3. 地理教材以自然要素研究为基础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 第30页 |
4. 地理教材以人类活动为背景阐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 第30-32页 |
六、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及方法 | 第32-40页 |
(一)把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和环境教育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 第32-34页 |
1. 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整合 | 第32页 |
2. 环境教育和地方地理的整合 | 第32-33页 |
3. 环境教育和地理国情的整合 | 第33页 |
4. 环境教育和新闻时事内容的整合 | 第33页 |
5. 环境教育和生活实际、典型事例的整合 | 第33-34页 |
(二)组织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 第34-37页 |
1. 关于环境知识的特别讲座 | 第34页 |
2. 开展环境教育专题读书活动 | 第34-35页 |
3. 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班会 | 第35页 |
4. 举行全校环境问题辩论大赛 | 第35-36页 |
5. 组建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 第36页 |
6.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 | 第36-37页 |
(三)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 第37-40页 |
1. 利用浓厚的校园环境教育氛围渲染环境意识 | 第37-38页 |
2. 宣传文化活动,组织各种环境项目的比赛 | 第38页 |
3. 社会实践活动 | 第38-39页 |
4. 制作环境教育专题网站 | 第39-40页 |
七、结论及建议 | 第40-43页 |
(一)结论 | 第40页 |
(二)建议 | 第40-43页 |
1. 通过立法和环境教育制度化来保障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 | 第40-41页 |
2. 把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必须的培训项目 | 第41页 |
3. 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来设立环境教育课程 | 第41页 |
4. 建立完整可行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