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新型液力传动系统结构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页 |
1.2.2 换挡规律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3 驾驶员意图识别 | 第14-15页 |
1.2.4 道路环境识别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回流式液力机械传动系统基本换挡规律 | 第19-39页 |
2.1 回流式液力机械变速器结构 | 第19-22页 |
2.1.1 回流式液力机械变速器结构参数 | 第19-20页 |
2.1.2 传动系统速比和效率特性 | 第20-22页 |
2.2 车辆传动系统模型 | 第22-27页 |
2.2.1 发动机数值模型 | 第22-23页 |
2.2.2 液力变矩器数值模型 | 第23-25页 |
2.2.3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2.3 传动系统换挡特性与基本换挡规律 | 第27-38页 |
2.3.1 传动系统换挡特性 | 第28页 |
2.3.2 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 | 第28-34页 |
2.3.3 最佳经济性换挡规律 | 第34-37页 |
2.3.4 车辆基本换挡仿真分析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驾驶员风格识别及换挡策略研究 | 第39-63页 |
3.1 驾驶员的风格类型量化 | 第40-47页 |
3.1.1 基于行驶阻力的驾驶员风格类型量化原理 | 第40-41页 |
3.1.2 驾驶员风格类型量化的实际计算方法 | 第41页 |
3.1.3 驾驶员主客观因素量化 | 第41-47页 |
3.2 基于一次指数平滑法的长效驾驶风格识别 | 第47-50页 |
3.2.1 指数平滑法预测理论 | 第47-48页 |
3.2.2 平滑系数的选择 | 第48页 |
3.2.3 预测初值的选择 | 第48-50页 |
3.3 基于模糊聚类的短效驾驶风格识别 | 第50-61页 |
3.3.1 聚类算法理论 | 第50-51页 |
3.3.2 聚类算法的计算流程 | 第51-52页 |
3.3.3 驾驶员意图识别的聚类参数选定 | 第52-61页 |
3.4 基于驾驶员动力系数的挡位决策 | 第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典型行驶环境工况换挡策略研究 | 第63-89页 |
4.1 典型车辆行驶环境工况划分 | 第63-68页 |
4.1.1 车辆行驶环境划分 | 第63页 |
4.1.2 典型车辆行驶环境工况 | 第63-68页 |
4.2 基于负荷的坡道道路环境识别 | 第68-78页 |
4.2.1 坡道道路工况识别 | 第68-69页 |
4.2.2 上坡工况的控制决策 | 第69-72页 |
4.2.3 下坡工况的控制决策 | 第72-78页 |
4.3 基于加速度模糊推理的弯道道路环境识别 | 第78-83页 |
4.3.1 车辆弯道道路工况力学分析 | 第78-80页 |
4.3.2 车辆弯道工况识别 | 第80-81页 |
4.3.3 弯道工况挡位控制策略 | 第81-83页 |
4.4 上下坡坡道工况和弯道工况的道路环境挡位控制仿真分析 | 第83-86页 |
4.4.1 上坡工况换挡修正仿真分析 | 第83-84页 |
4.4.2 下坡工况换挡修正仿真分析 | 第84-85页 |
4.4.3 弯道工况换挡修正仿真分析 | 第85-86页 |
4.5 换挡策略优先级逻辑 | 第86-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整车综合工况仿真分析 | 第89-103页 |
5.1 变速传动系统控制策略的影响因素 | 第89-91页 |
5.1.1 驾驶员意图对控制策略的影响 | 第89-90页 |
5.1.2 车辆参数对控制策略的影响 | 第90-91页 |
5.1.3 道路行驶环境对控制策略的影响 | 第91页 |
5.2 整车系统建模 | 第91-96页 |
5.2.1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91-93页 |
5.2.2 主要控制参数识别模型 | 第93-95页 |
5.2.3 挡位控制器模型 | 第95-96页 |
5.3 综合工况换挡仿真分析 | 第96-99页 |
5.4 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论 | 第103-105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3-104页 |
6.2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6.2.1 创新点 | 第104页 |
6.2.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