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标 | 第9页 |
1.2.2 研究的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2章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的理论探讨 | 第12-26页 |
2.1 推理能力与自我解释训练 | 第12-15页 |
2.1.1 推理能力 | 第12-13页 |
2.1.2 自我解释训练 | 第13-15页 |
2.2 科学思维方法论与认知图式理论 | 第15-19页 |
2.2.1 科学思维方法论 | 第15-17页 |
2.2.2 认知图式理论 | 第17-19页 |
2.3 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2.3.1 有关推理的国内外研究 | 第19-22页 |
2.3.2 有关自我解释的国内外研究 | 第22-24页 |
2.3.3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研究 | 第24-26页 |
第3章 高中生推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启示 | 第26-41页 |
3.1 高中生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的整体设计 | 第26-30页 |
3.1.1 调查研究的目的 | 第26页 |
3.1.2 调查研究的对象 | 第26页 |
3.1.3 调查工具的编制 | 第26-30页 |
3.2 调查研究的实施情况 | 第30-33页 |
3.2.1 研究实施过程 | 第30-31页 |
3.2.2 测试卷的信效度 | 第31-33页 |
3.3 研究结果与启示 | 第33-41页 |
3.3.1 高中生推理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 第33-36页 |
3.3.2 学生学业成绩与推理能力的关系 | 第36-37页 |
3.3.3 推理能力与性别的关系 | 第37-39页 |
3.3.4 高中生推理能力现状调查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4章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设计与实践 | 第41-49页 |
4.1 自我解释训练实施的原则探讨 | 第41页 |
4.2 自我解释训练整体实践概述 | 第41-43页 |
4.2.1 实施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 第41-42页 |
4.2.2 实践实施路径 | 第42-43页 |
4.3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实践过程 | 第43-47页 |
4.3.1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规律课的教学实践——以《欧姆定律》为例 | 第43-44页 |
4.3.2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概念课的教学实践——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为例 | 第44-45页 |
4.3.3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问题解决课的教学实践——以《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为例 | 第45-47页 |
4.4 自我解释训练用于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 第47-49页 |
4.4.1 实践效果 | 第47-48页 |
4.4.2 问题反思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49-5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5.2 反思与展望 | 第50-52页 |
附录A | 第52-60页 |
附录B | 第60-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