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语文教学法发展史及两部著作综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20年代语文教学法发展史 | 第15-17页 |
一、国文教授法研究兴起期 | 第15-16页 |
二、语文教学法研究形成期 | 第16-17页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语文教学法发展史 | 第17-19页 |
一、语文教学法研究高速发展期 | 第18页 |
二、语文教学法基本理论形成期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综述 | 第19-25页 |
一、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综述 | 第20-22页 |
二、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综述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对比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教材观对比 | 第25-27页 |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 第25-26页 |
二、教材的排列 | 第26-27页 |
三、教材的分配 | 第27页 |
第二节 读文教学方法对比 | 第27-31页 |
一、预习 | 第28-30页 |
二、课内讲习 | 第30页 |
三、成绩考查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作文教学方法对比 | 第31-34页 |
一、作文的指导 | 第32页 |
二、作文的修改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的研究特色与探源 | 第34-46页 |
第一节 阮著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与特色 | 第34-38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二、科学性 | 第35-38页 |
第二节 蒋著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与特色 | 第38-42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二、实用性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两本著作不同之处探源 | 第42-46页 |
一、求学经历不同 | 第43页 |
二、从教经历不同 | 第43-44页 |
三、教育理念不同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46-52页 |
第一节 教育理念的启示 | 第46-47页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第46-47页 |
二、教学要有“功效” | 第47页 |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启示 | 第47-49页 |
一、教育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 第48页 |
二、教育研究与理论相结合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教师观的启示 | 第49-52页 |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第49-50页 |
二、关注教师生存状态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