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二、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 | 第10-11页 |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四、生物学科中开展健康生活观教育的优势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健康 | 第18页 |
二、健康生活观 | 第18-19页 |
三、健康生活观教育 | 第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二、生活教育理论 | 第20页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影响高中生健康生活观水平的因素 | 第21-26页 |
一、环境因素 | 第21-23页 |
二、个体因素 | 第23-26页 |
第三章 高中生健康生活观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26-45页 |
第一节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6-27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6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26-27页 |
三、调查对象 | 第27页 |
第二节 学生健康生活观总体水平的调查分析 | 第27-35页 |
一、珍爱生命 | 第27-30页 |
二、健全人格 | 第30-31页 |
三、自我管理 | 第31-34页 |
四、总体水平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性别对高中生健康生活观水平的影响 | 第35-39页 |
一、珍爱生命 | 第35-36页 |
二、健全人格 | 第36-37页 |
三、自我管理 | 第37-38页 |
四、性别对健康生活观水平的综合影响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不同学校的高中生健康生活观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第39-43页 |
一、珍爱生命 | 第39-40页 |
二、健全人格 | 第40-41页 |
三、自我管理 | 第41-43页 |
四、学校对健康生活观水平的综合影响 | 第43页 |
第五节 学生健康生活观水平的调查结论 | 第43-45页 |
一、学生健康生活观的总体水平较乐观 | 第43页 |
二、性别对学生健康生活观的影响不大 | 第43页 |
三、学校对健康生活观无显著影响 | 第43页 |
四、学生对健康生活观认识不够全面 | 第43-44页 |
五、学生对提高健康生活观水平态度消极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教师在生物教学开展健康生活观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45-49页 |
第一节 访谈内容与结果 | 第45-47页 |
一、访谈目的 | 第45页 |
二、访谈工具 | 第45页 |
三、访谈对象 | 第45-46页 |
四、访谈结果 | 第46-47页 |
第二节 调查结论 | 第47-49页 |
一、教师对健康生活观教育不够重视 | 第47页 |
二、教师对健康生活观的相关素材把握不够充分 | 第47-48页 |
三、教师对在教学中开展健康生活观教育存在疑虑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学校对策分析 | 第49页 |
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提高对健康生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49页 |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 第49页 |
第二节 生物学科教学对策分析 | 第49-54页 |
一、深入分析生物学科知识 | 第49-50页 |
二、利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健康生活观教育 | 第50-52页 |
三、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 第52页 |
四、开展专题报告,丰富健康生活观教育内容 | 第52-53页 |
五、结合课外活动或实验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 第53页 |
六、设置校本课程,丰富健康生活观教育途径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基于对策的教学案例设计 | 第54-59页 |
一、珍爱生命为主题——《细胞的癌变》 | 第54-56页 |
二、健全人格为主题——《促胰液素的发现》 | 第56-57页 |
三、自我管理为主题——《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1:高中生健康生活观水平的调查问卷 | 第63-65页 |
附录 2:教师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