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6-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7-8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相关基础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第一节 企业并购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3-15页 |
一、企业并购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企业并购的类型 | 第13-14页 |
三、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企业并购绩效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16页 |
一、企业并购绩效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平衡计分卡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19页 |
一、平衡计分卡的产生 | 第16页 |
二、平衡计分卡的内容 | 第16-17页 |
三、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平衡关系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的并购绩效体系构建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 | 第19-22页 |
一、层次分析法的简述 | 第19-20页 |
二、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对并购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确定指标权重 | 第23-30页 |
一、构建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 第23-24页 |
二、构建判断矩阵 | 第24-25页 |
三、一致性检验 | 第25-27页 |
四、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27-30页 |
第四节 对并购绩效进行综合打分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苏宁并购红孩子案例分析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并购双方背景介绍 | 第32-33页 |
一、收购方(苏宁云商)概况介绍 | 第32页 |
二、被并购方(红孩子)概况介绍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并购动因 | 第33-34页 |
一、快速扩充品类的需要 | 第33页 |
二、优势互补 | 第33页 |
三、技术支持的需要 | 第33-34页 |
四、红孩子自身经营不善 | 第34页 |
第三节 并购过程及整合过程 | 第34-35页 |
一、支付方式及交易价格 | 第34页 |
二、估值方式 | 第34页 |
三、具体交易方案 | 第34页 |
四、整合过程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对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35-37页 |
一、计算各变量的标准化得分 | 第35-36页 |
二、并购绩效的评分结果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并购绩效的具体评价 | 第37-44页 |
一、财务维度分析 | 第38-41页 |
二、非财务指标维度分析 | 第41-44页 |
第六节 影响并购绩效的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一、并购的支付方式不恰当 | 第44页 |
二、并购后消耗过多的成本和费用 | 第44-45页 |
三、并购后后台系统接洽不顺利 | 第45页 |
四、并购后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力 | 第45页 |
第七节 有关并购的启示与建议 | 第45-48页 |
一、并购与战略动机相结合 | 第46页 |
二、选择适合的并购目标 | 第46页 |
三、支付方式要恰当 | 第46页 |
四、重视并购后的资源配置 | 第46-47页 |
五、关注并购后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的变化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平衡计分卡体系应用于并购绩效评价的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第一节 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一、体系构建框架不具备普适性 | 第48页 |
二、问卷调查范围小 | 第48页 |
三、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未来展望 | 第49-50页 |
一、实现体系的动态化管理 | 第49页 |
二、拓宽问卷调查范围 | 第49页 |
三、增加信息来源渠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一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