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3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12-16页 |
一、边缘群体触动时代教育脉搏 | 第12-13页 |
二、局内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拷问 | 第13-14页 |
三、坚守自我的小众研究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一、关于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研究 | 第17-25页 |
(一) 身份、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 | 第17-19页 |
(二)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理论 | 第19-21页 |
(三) 教师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四) 教师主体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二、关于工读教育领域的研究 | 第25-34页 |
(一) 关于工读教育的研究 | 第25-30页 |
(二) 关于工读学校的研究 | 第30-31页 |
(三) 关于工读学生的研究 | 第31-33页 |
(四) 关于工读教师的研究 | 第33-34页 |
三、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35-43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二、进入研究现场 | 第36-37页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37-39页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第39-41页 |
五、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41-43页 |
第二章 一个称作工读学校的地方 | 第43-96页 |
第一节 工读学校:一种介于传统学校与监狱的特殊教育形态 | 第44-53页 |
一、空间的布局:全景式的监控 | 第46-49页 |
二、接收的对象:行为不良学生 | 第49-51页 |
三、教育的改造: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制度的规制:对工读生的治理 | 第53-96页 |
一、身体的治理:新生期教育 | 第53-79页 |
(一) 新生报到 | 第53-63页 |
(二) 理发、内务和规范 | 第63-67页 |
(三) 军训生活 | 第67-70页 |
(四) “自我考核过五关” | 第70-72页 |
(五) 我的“小转变” | 第72-75页 |
(六) 军训会操暨开学典礼 | 第75-79页 |
二、思想的治理:稳定期教育 | 第79-93页 |
(一) 个体目标管理 | 第79-81页 |
(二) 思想教育改造系列讲座 | 第81-87页 |
(三) 道德重构 | 第87-91页 |
(四) 社会化“改造” | 第91-93页 |
三 小结 | 第93-96页 |
第三章 治理模式下的工读教师主体身份建构 | 第96-211页 |
第一节 社会关系网络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 第96-113页 |
一、“一知半解”:局外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 第96-101页 |
(一) 社会大众:没听说过 | 第96-99页 |
(二) 学生家长:很少知道 | 第99-100页 |
(三) 教师家属:不理解 | 第100-101页 |
二、“朝不保夕”:局内人眼里的工读学校 | 第101-111页 |
(一) “低人一等”的“另类教师” | 第101-102页 |
(二) “灰色区域”下的多重压力 | 第102-105页 |
(三) “夹缝生存”的教师队伍 | 第105-107页 |
(四) “存废之争”的职业恐慌 | 第107-111页 |
三、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执勤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 第113-151页 |
一、管教与值勤:工读教师的身份失衡 | 第113-128页 |
(一) 24小时全方位“监视” | 第113-116页 |
(二) 执勤过程“身心疲惫” | 第116-121页 |
(三) 扮演“多重角色” | 第121-124页 |
(四) 常态化的“班级执勤例会” | 第124-127页 |
(五) 特殊的职业素养 | 第127-128页 |
二、权威下的抗争:工读教师的身份焦虑 | 第128-139页 |
(一) “强硬”的教师形象 | 第128-131页 |
(二) 严厉的《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 第131-136页 |
(三) 工读生的“抗争” | 第136-139页 |
三、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工读教师的身份恐慌 | 第139-150页 |
(一) “挑衅”与“抗教”:不断触及执勤员的“底线” | 第139-141页 |
(二) 在校“逃跑”:执勤员犹如“天塌了” | 第141-145页 |
(三) “捉拿”工读生:执勤员像“警察”一样“办案” | 第145-150页 |
四、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教学关系下的工读教师身份建构 | 第151-175页 |
一、初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想象 | 第151-160页 |
(一) 工读生:天使还是魔鬼? | 第151-154页 |
(二) 教学:与普通学校有何异同? | 第154-158页 |
(三) 普通教材:工读生能适应吗? | 第158-160页 |
二、深入课堂:工读教师的身份迷茫 | 第160-173页 |
(一) 课堂上“乱象”层生 | 第160-163页 |
(二) 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受挫 | 第163-169页 |
(三) 教学成为“独角戏” | 第169-170页 |
(四) “仅有”的成就感 | 第170-172页 |
(五) “等死”或“逃离” | 第172-173页 |
三、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四节 管理关系下的工读教师的身份建构 | 第175-211页 |
一、职责承担的“多”“重”“难” | 第175-185页 |
(一) 学生工作“多” | 第179-180页 |
(二) 常规工作“重” | 第180-181页 |
(三) 家长工作“难” | 第181-185页 |
二、制度考核下的繁琐与无序 | 第185-192页 |
(一) 工作计划的“迷茫” | 第185-188页 |
(二) 工作例会的“繁琐” | 第188-189页 |
(三) 目标考核的“焦虑” | 第189-192页 |
三、管理条例的“全覆盖” | 第192-210页 |
(一) “全方位”的教学考核条例 | 第192-195页 |
(二) “全天候”的管教执勤条例 | 第195-201页 |
(三) “一日四查”的考勤条例 | 第201-205页 |
(四) “多级审批”的请假条例 | 第205-210页 |
四、小结 | 第210-211页 |
第四章 治理模式下工读教师身份建构存在的问题 | 第211-216页 |
一、“受损身份”:工读教师社会身份“污名化” | 第211-212页 |
二、“多重角色”:工读教师专业身份“泛化” | 第212页 |
三、“监狱化”色彩:工读教师文化身份“危机” | 第212-213页 |
四、“雇佣工人”:工读教师主体身份被“遮蔽” | 第213-215页 |
五、“获得感”缺失:工读教师群体身份“缺席” | 第215-216页 |
第五章 反思“治理模式”:重塑工读学校的教育属性 | 第216-228页 |
第一节 治理模式“监狱化”:对工读学校本源性问题的探讨 | 第216-221页 |
一、工读学校的性质是学校,还是“监狱”? | 第216-217页 |
二、工读教育的属性是教育,还是“管制”? | 第217-218页 |
三、工读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少年犯”? | 第218-219页 |
四、管教执勤员的身份是教师,还是“监狱警察”? | 第219-220页 |
五、小结 | 第220-221页 |
第二节 “去监狱化”:工读学校“治理模式”的重塑 | 第221-228页 |
一、实施“去污名化”,重建工读学校的“学校身份” | 第221-222页 |
二、构建“关怀文化”,重建工读学校的“教育身份” | 第222-223页 |
三、实行“管教分离”:重建工读教师的“专业身份” | 第223-224页 |
四、参与“实质管理”,重建工读教师的“主体身份” | 第224-225页 |
五、走向“道德意义”,重建工读教师的“群体身份” | 第225-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6页 |
附录 | 第236-264页 |
附录1-4: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提纲 | 第236-241页 |
附录5: 工读教师身份建构访谈记录 | 第241-244页 |
附录6-11: M学校的相关表格资料 | 第244-257页 |
附录12-16: 《初三(1)班管教执勤学生规范》 | 第257-260页 |
附录17: 田野札记 | 第260-264页 |
在读博士期间相关学术成果情况 | 第264-266页 |
后记:从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 第266-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