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4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驾驶人特性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2.2.1 驾驶人性格特性研究 | 第24-26页 |
2.2.2 驾驶人视觉特性研究 | 第26-28页 |
2.2.3 驾驶人换道行为研究 | 第28-30页 |
2.3 微观交通流模型研究现状 | 第30-43页 |
2.3.1 跟驰模型研究现状 | 第31-38页 |
2.3.2 换道模型研究现状 | 第38-42页 |
2.3.3 交通流稳定性研究 | 第42-43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鸣笛环境下考虑驾驶人性格特性的跟驰模型 | 第46-62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考虑驾驶人性格特性影响的跟驰模型 | 第47-51页 |
3.2.1 模型的提出 | 第47-49页 |
3.2.2 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49-51页 |
3.3 驾驶人不同因素对交通流稳定的影响分析 | 第51-56页 |
3.3.1 驾驶人性格特性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3.3.2 驾驶人反应时间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3.3.3 基于不同驾驶人性格特性的鸣笛效应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3.4 数值模拟与讨论 | 第56-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混合交通环境下基于驾驶人性格特性的跟驰模型 | 第62-79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基于驾驶人性格特性考虑大型车出现概率的跟驰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4.3 大型车的出现概率对交通流的稳定性分析 | 第64-70页 |
4.3.1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64-67页 |
4.3.2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67-70页 |
4.4 数值模拟与讨论 | 第70-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不均匀车中线环境下考虑驾驶人视角的跟驰模型 | 第79-98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驾驶人视角影响下的跟驰模型建立 | 第80-82页 |
5.3 驾驶人视角因素对交通流的稳定性分析 | 第82-90页 |
5.3.1 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82-84页 |
5.3.2 内在机理分析 | 第84-90页 |
5.4 数值模拟与讨论 | 第90-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可换道情形下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双车道模型 | 第98-120页 |
6.1 前言 | 第98页 |
6.2 基于驾驶人性格特性的双车道交通流模型 | 第98-104页 |
6.2.1 模型的建立 | 第98-101页 |
6.2.2 双车道交通流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4页 |
6.3 提高双车道交通流系统稳定性的反馈控制 | 第104-108页 |
6.3.1 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第104页 |
6.3.2 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104-108页 |
6.4 数值模拟与讨论 | 第108-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0-122页 |
7.2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附件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