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幼儿交往行为家园差异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一) 工作中的困惑 | 第8页 |
(二) 个体发展的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一) 关于“交往行为”的研究 | 第9-14页 |
(二) 幼儿“交往行为”家园差异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17页 |
(二) 陈鹤琴先生的家园共育理论 | 第17-18页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一) 交往行为 | 第18页 |
(二) 家园差异 | 第18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观察法 | 第19页 |
(二) 访谈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A幼儿交往行为家园对比与分析 | 第20-37页 |
一、交往态度的家园对比与分析 | 第20-25页 |
(一) 在园的交往态度:不愿意交往 | 第20-22页 |
(二) 在家的交往态度:乐于交往 | 第22-24页 |
(三) 家园差异的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二、沟通技巧的家园对比与分析 | 第25-29页 |
(一)在园的沟通技巧:不善于对待各种沟通 | 第26-27页 |
(二) 在家的沟通技巧:愿意运用各种策略实现沟通 | 第27-29页 |
(三) 家园差异的对比分析 | 第29页 |
三、合作行为的家园对比与分析 | 第29-37页 |
(一) 在园的合作行为:不爱合作 | 第30-32页 |
(二) 在家的合作行为:愿意合作 | 第32-34页 |
(三) 家园差异的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第三章 A幼儿交往行为家园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37-44页 |
一、家园环境氛围 | 第37-38页 |
(一) 环境的封闭与开放 | 第37-38页 |
(二) 环境的宽松与规则的约束 | 第38页 |
二、家园交往关系 | 第38-42页 |
(一) 对交往对象的认知 | 第38-40页 |
(二) 彼此关系 | 第40-41页 |
(三) 幼儿地位 | 第41-42页 |
三、家园指导策略 | 第42-44页 |
(一) 父母的指导策略 | 第42-43页 |
(二) 教师的指导策略 | 第43-44页 |
第四章 A幼儿交往行为家园差异的干预措施 | 第44-49页 |
一、营造宽松包容的班级氛围 | 第44页 |
二、重建积极的师幼关系 | 第44-45页 |
三、增加交往机会,促进同伴关系 | 第45-46页 |
(一) 创设机会,促使幼儿与班级同伴多交往 | 第45页 |
(二) 通过“帮带”的形式,增加交往机会 | 第45-46页 |
(三) 提升群体地位,改善同伴关系 | 第46页 |
四、积极运用策略指导幼儿交往 | 第46-49页 |
(一) 在游戏中,激发交往主动性 | 第46-47页 |
(二) 积极的榜样示范,帮助幼儿增强沟通技巧 | 第47页 |
(三) 向家庭借力,激发幼儿的交往行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研究反思 | 第49-51页 |
一、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49页 |
(一) 对观察法(摄像)的反思 | 第49页 |
(二) 对访谈法的反思 | 第49页 |
(三) 研究者身份的反思 | 第49页 |
(四)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运用的反思 | 第49页 |
二、研究空间的反思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