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唱腔音乐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3. 关于田野 | 第10-11页 |
第1章 陕北道情溯源 | 第11-15页 |
1.1 陕北道情的起源 | 第11-12页 |
1.2 陕北道情的人文地理 | 第12-14页 |
1.2.1 自然地理 | 第12-13页 |
1.2.2 人文环境 | 第13-14页 |
1.3 陕北道情的流派 | 第14-15页 |
第2章 陕北道情唱腔音乐分析 | 第15-31页 |
2.1 陕北道情的声腔来源 | 第15-19页 |
2.1.1 源自于明清小调 | 第15-16页 |
2.1.2 源自于道教歌曲 | 第16-17页 |
2.1.3 源自于民间歌曲 | 第17-19页 |
2.1.4 源自于说书曲艺 | 第19页 |
2.2 陕北道情的主要唱腔曲调及特点 | 第19-21页 |
2.2.1 老调 | 第20-21页 |
2.2.2 新调 | 第21页 |
2.3 陕北道情的曲体与板式 | 第21-23页 |
2.3.1 陕北道情的曲式结构 | 第21-23页 |
2.3.2 陕北道情的板式 | 第23页 |
2.3.3 唱腔连缀的引子、过门音乐 | 第23页 |
2.4 陕北道情念白的特点 | 第23-24页 |
2.5 陕北道情的唱腔特色 | 第24-28页 |
2.5.1 节奏自由 | 第24-26页 |
2.5.2 延长音较多 | 第26页 |
2.5.3 音域宽广 | 第26-27页 |
2.5.4 衬字、衬词多 | 第27-28页 |
2.6 陕北道情声乐演唱特色 | 第28-31页 |
第3章 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 第31-35页 |
3.1 陕北道情的现状 | 第31-32页 |
3.2 非遗语境下陕北道情的发展 | 第32-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