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本色作文教学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8-9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三、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四、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 论文内容结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黄厚江本色作文教学观形成背景 | 第20-25页 |
第一节 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 第20-23页 |
一、 作文教学内容之困境 | 第20-21页 |
二、 作文教学过程之困境 | 第21-22页 |
三、 学生写作之困境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 | 第23-25页 |
一、 强调自由作文,鼓励个性化表达 | 第23页 |
二、 强调真情实感 | 第23-24页 |
三、 倡导作文多元化评价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黄厚江本色作文教学观概述 | 第25-40页 |
第一节 本色作文教学观的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一、 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性质 | 第25-26页 |
二、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本色作文教学观的教学内容 | 第27-30页 |
一、 感受写作过程 | 第28页 |
二、 体悟写作规律 | 第28-29页 |
三、 形成写作经验 | 第29-30页 |
四、 丰富写作积累 | 第30页 |
第三节 本色作文教学观的教学方式 | 第30-35页 |
一、 “双线互补”写作训练系统 | 第31-32页 |
二、 共生写作 | 第32-34页 |
三、 再生作文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本色作文教学的教学评价 | 第35-40页 |
一、 考试作文的评价 | 第36-37页 |
二、 日常作文训练的评价 | 第37-38页 |
三、 对作文多元化评价的解读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黄厚江本色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 第40-46页 |
第一节 作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40-43页 |
一、 《风》作文评讲案例描述 | 第40-41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 第43-46页 |
一、 《用“感激”唤醒“感动”》案例描述 | 第43-44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黄厚江本色作文教学观反思 | 第46-55页 |
第一节 本色作文教学观的优越性 | 第46-51页 |
一、 尊重语文写作学习的本质规律 | 第46-47页 |
二、 辩证、平衡思维的追求 | 第47-49页 |
三、 以学生为本、大众意识突出 | 第49页 |
四、 强调唤醒、激励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五、 落到实处的过程观 | 第50页 |
六、 作文教学在无序中寻求有序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本色作文教学观存在的局限性 | 第51-55页 |
一、 作文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二、 以经验型的教学理念为主,理论深度不足 | 第53-54页 |
三、 对教师素养与教学创造要求过高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