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24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8-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2.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7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3. 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述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四)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1. 核心概念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一、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文本分析 | 第24-36页 |
(一)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24-30页 |
1.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演进 | 第24-25页 |
2. 改革开放后到 20 世纪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演进 | 第25-28页 |
3. 21 世纪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演进 | 第28-30页 |
(二)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文本基本分析 | 第30-36页 |
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30-32页 |
2.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意义 | 第32-33页 |
3.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目标 | 第33-34页 |
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二、 S 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及成效 | 第36-44页 |
(一)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 | 第36-41页 |
1. S 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 第36-37页 |
2. S 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执行情况 | 第37-41页 |
(二)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的成效 | 第41-44页 |
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得到改善 | 第41-42页 |
2. 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流向更加集中,教育规模效益提升 | 第42-44页 |
三、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9页 |
(一) 政策执行方式单一 | 第44-45页 |
(二) 政策执行保障措施不力 | 第45-47页 |
1. 学校后勤保障建设投入滞后,存在“面子工程”的嫌疑 | 第46页 |
2. 校车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 第46-47页 |
(三) 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 | 第47-49页 |
1. 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学生上学远 | 第47-48页 |
2. 补偿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 | 第48-49页 |
四、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6页 |
(一) 教育政策系统的封闭性 | 第49-52页 |
1. 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相对封闭 | 第49-50页 |
2. 教育政策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博弈 | 第50-52页 |
(二) 教育政策系统性与协调性不足 | 第52-56页 |
1. 教育政策自身缺乏系统性 | 第52-53页 |
2. 教育政策执行缺乏协调性 | 第53-56页 |
五、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完善的策略 | 第56-64页 |
(一) 加快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56-57页 |
(二)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 | 第57-60页 |
1. 可行能力—自由—发展的主要观点 | 第57-58页 |
2. 注重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协调性 | 第58页 |
3.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 第58-59页 |
4.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 第59-60页 |
(三)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具体策略 | 第60-64页 |
1. 依法合理确定就近入学的标准 | 第60页 |
2. “以人为本”确定学校规模 | 第60-61页 |
3. 注重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 | 第61-62页 |
4. 重视教育政策程序的合法性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71页 |
附录二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问卷调查 | 第71-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