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导学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意义与研究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第1章 与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1 导学 | 第13页 |
1.2 有效性 | 第13页 |
1.3 语文教学的有效导学 | 第13-15页 |
第2章 语文教学有效导学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 第15-21页 |
2.1 语文教学有效导学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新课标理念 | 第15页 |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1.3 对话理论 | 第15-16页 |
2.1.4 唤醒教育 | 第16页 |
2.1.5 语文味教学 | 第16-17页 |
2.2 语文教学的有效导学的原则 | 第17-19页 |
2.2.1 启发性 | 第17页 |
2.2.2 适度性 | 第17-18页 |
2.2.3 人文性 | 第18页 |
2.2.4 文本性 | 第18页 |
2.2.5 精致性 | 第18页 |
2.2.6 开放性 | 第18-19页 |
2.3 语文教学的有效导学的功能 | 第19-21页 |
第3章 语文教学有效导学的类型及特点 | 第21-25页 |
3.1 语文教学有效导学的类型 | 第21-24页 |
3.1.1 导学案导学 | 第21-22页 |
3.1.2 活动单导学 | 第22-23页 |
3.1.3 问题链导学 | 第23-24页 |
3.2 语文教学有效导学模式的在运用中的反思 | 第24-25页 |
第4章 语文教学有效导学的策略 | 第25-41页 |
4.1 智力性因素策略 | 第25-27页 |
4.1.1 分层导学 | 第25页 |
4.1.2 拓宽导学 | 第25-26页 |
4.1.3 情境导学 | 第26-27页 |
4.1.4 悬念导学 | 第27页 |
4.1.5 架梯导学 | 第27页 |
4.2 非智力性因素策略 | 第27-29页 |
4.2.1 趣味导学 | 第27-28页 |
4.2.2 情感导学 | 第28页 |
4.2.3 联想导学 | 第28-29页 |
4.3 学习方法导学策略 | 第29-30页 |
4.3.1 思维导学 | 第29页 |
4.3.2 方法导学 | 第29-30页 |
4.3.3 练习导学 | 第30页 |
4.4 不同文本类型的有效导学策略 | 第30-35页 |
4.4.1 文学类文本的有效导学 | 第31-32页 |
4.4.2 论述类文本的有效导学 | 第32-34页 |
4.4.3 实用类文本的有效导学 | 第34-35页 |
4.5 不同课型的有效导学策略 | 第35-38页 |
4.5.1 文学欣赏课型 | 第35-36页 |
4.5.2 学法指导课型 | 第36页 |
4.5.3 语言学用课型 | 第36页 |
4.5.4 自主阅读课型 | 第36-37页 |
4.5.5 语文活动课型 | 第37页 |
4.5.6 思维训练课型 | 第37-38页 |
4.6 其他导学策略 | 第38-41页 |
4.6.1 导文本“空白” | 第38页 |
4.6.2 导教材关键词语 | 第38-39页 |
4.6.3 板书导学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