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3页 |
一、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简介 | 第11页 |
二、研究的背景:相关劳动诉讼快速增加 | 第11-12页 |
三、学界的反思 | 第12-13页 |
四、本文的视角 | 第13页 |
第一章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制度的特征 | 第13-17页 |
一、惩罚性赔偿是劳动法特有的制度 | 第13-15页 |
二、与补偿性赔偿的不同 | 第15-16页 |
三、与行政责任的不同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制度的目的:减少事实劳动关系 | 第17-24页 |
一、事实劳动关系的三种解决方式 | 第17-20页 |
二、劳动合同法的选择 | 第20-22页 |
三、深层次原因 | 第22-24页 |
第二章:反思(一):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因 | 第24-27页 |
第一节:劳动合同签定率的现状 | 第24-25页 |
一、《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的最新情况 | 第24页 |
二、有些劳动者不愿意签劳动合同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具体原因 | 第25-27页 |
一、社会保障转移问题 | 第25-26页 |
二、部分劳动者的其他考虑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反思(二):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效果 | 第27-36页 |
第一节 关于劳动合同作用的争鸣 | 第27-31页 |
一、几种对劳动合同作用的看法 | 第27-28页 |
二、两点质疑 | 第28-29页 |
三、正确认识劳动合同——一种触发机制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两组例证 | 第31-36页 |
第四章 制度如何违反了法理 | 第36-40页 |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的一般原理 | 第36-37页 |
一、学者观点代表 | 第36页 |
二、法院观点代表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缺少惩罚性赔偿的要件 | 第37页 |
第三节 与《劳动法》相关法条的对照 | 第37-40页 |
一、与《劳动法》对事实劳动关系条款的对照 | 第38-39页 |
二、与《劳动合同法》另一处惩罚性赔偿的对照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制度引发的一种怪现象 | 第40-45页 |
第一节 两种诉讼的分类 | 第40页 |
第二节 对寻租型诉讼的具体分析 | 第40-44页 |
一、寻租型诉讼的一般结构 | 第40-41页 |
二、案例透析 | 第41-43页 |
三、催生了一批维权狂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对寻租型诉讼的评价 | 第44-45页 |
一、对其他正式员工的影响 | 第44页 |
二、对其他非标准劳动关系员工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三、对维权狂人的评论 | 第45页 |
第六章 制度的完善 | 第45-53页 |
第一节 法律近期不可能修改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各界对改善该制度的看法 | 第46-49页 |
一、立法(包括地方司法解释)的看法 | 第46-47页 |
二、在司法判决中的两种说理 | 第47-48页 |
三、学者的看法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应采上海司法解释模式 | 第49-53页 |
一、劳动者身份的还原 | 第49-50页 |
二、本文结论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