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直立反射型声屏障声场及降噪效果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2 声屏障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2.1 数值方法 | 第15-17页 |
1.2.2 比例试验 | 第17-18页 |
1.2.3 现场测试 | 第18页 |
1.3 地铁声屏障现存问题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2 声屏障降噪原理 | 第23-33页 |
2.1 声学基础知识 | 第23-25页 |
2.1.1 声压级 | 第23页 |
2.1.2 总声压级 | 第23-24页 |
2.1.3 三分之一倍频程 | 第24页 |
2.1.4 声屏障插入损失IL | 第24页 |
2.1.5 吸声系数α | 第24页 |
2.1.6 隔声量、传声损失TL | 第24-25页 |
2.2 声屏障降噪原理 | 第25-27页 |
2.2.1 声波绕射 | 第26页 |
2.2.2 声波透射 | 第26页 |
2.2.3 声波反射 | 第26-27页 |
2.2.4 障碍物和地面的声衰减 | 第27页 |
2.3 声屏障插入损失计算 | 第27-29页 |
2.4 声学有限元理论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地铁噪声测试 | 第33-47页 |
3.1 测点设置和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43页 |
3.2.1 地铁列车噪声频谱分析 | 第35-41页 |
3.2.2 插入损失值 | 第41-42页 |
3.2.3 总声压级 | 第42-43页 |
3.3 交通噪声评价 | 第43-46页 |
3.3.1 交通噪声指数TNI | 第43-44页 |
3.3.2 噪声污染级NPL | 第44-45页 |
3.3.3 声暴露级SEL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有限元声场模型研究 | 第47-67页 |
4.1 建模软件介绍 | 第47-48页 |
4.2 相关参数选择 | 第48-50页 |
4.2.1 声学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4.2.2 确定单元网格尺寸 | 第49-50页 |
4.2.3 边界及地面吸声属性 | 第50页 |
4.2.4 模型假设 | 第50页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流程 | 第50-54页 |
4.4 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54-59页 |
4.4.1 自由声场时声压级对比 | 第55-56页 |
4.4.2 有声屏障时插入损失对比 | 第56-59页 |
4.5 噪声源声压级对声场分布的影响 | 第59-64页 |
4.5.1 自由声场 | 第59-61页 |
4.5.2 有声屏障声场 | 第61-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5 声屏障参数对插入损失的影响 | 第67-83页 |
5.1 插入损失随受声点位置的变化规律 | 第67-68页 |
5.2 声屏障高度对插入损失的影响 | 第68-76页 |
5.2.1 声屏障距声源3m时高度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2 声屏障与声源距离改变时高度的影响 | 第71-76页 |
5.3 吸声材料吸声属性对插入损失的影响 | 第76-79页 |
5.3.1 吸声材料选择 | 第76-77页 |
5.3.2 吸声系数对插入损失的影响 | 第77-79页 |
5.4 路面材料吸声属性对插入损失的影响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