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

贯通运行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输组织方法研究第15-18页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第18-20页
        1.2.3 研究现状总结第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贯通运行列车开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第24-42页
    2.1 贯通运行的概念及特点第24-27页
        2.1.1 贯通运行的概念第25页
        2.1.2 贯通运行的优势第25-26页
        2.1.3 相关术语定义第26-27页
    2.2 开行贯通运行列车的必要性判别条件第27-31页
        2.2.1 客流量第27-28页
        2.2.2 客流特征第28-31页
    2.3 开行贯通运行列车的可行性分析第31-40页
        2.3.1 工程条件第31-32页
        2.3.2 列车发车间隔及线路通过能力第32-37页
        2.3.3 过轨区间通过能力第37-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贯通运行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编制第42-60页
    3.1 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第42-44页
        3.1.1 列车开行方案的内容第42-43页
        3.1.2 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步骤第43-44页
    3.2 影响贯通运行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编制的关键环节第44-50页
        3.2.1 客流分析第44-48页
        3.2.2 贯通运行列车合理运行线路分析第48-49页
        3.2.3 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的设计第49-50页
    3.3 贯通运行列车运营实践第50-59页
        3.3.1 国外轨道交通贯通运营经验第50-53页
        3.3.2 对国内地铁运营的启示--以北京地铁为例第53-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贯通运行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第60-80页
    4.1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第60-73页
        4.1.1 问题描述与乘客乘车行为分析第60-62页
        4.1.2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第62-64页
        4.1.3 目标函数第64-69页
        4.1.4 约束条件第69-73页
        4.1.5 数学模型第73页
    4.2 模型求解结果评价指标第73-75页
    4.3 求解算法设计第75-78页
        4.3.1 遗传算法概述第75页
        4.3.2 算法设计第75-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5 案例分析第80-108页
    5.1 案例概况第80-86页
        5.1.1 线路运营现状第81-83页
        5.1.2 开行贯通运行列车的可行性条件分析第83-86页
    5.2 客流特征分析第86-91页
        5.2.1 全线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第86-89页
        5.2.2 全线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第89-90页
        5.2.3 昌平线进站客流OD分布第90-91页
    5.3 模型求解第91-95页
        5.3.1 模型参数取值第91-92页
        5.3.2 模型求解结果第92-95页
    5.4 结果分析第95-100页
        5.4.1 与线路运行现有情况对比第95-98页
        5.4.2 贯通运行列车开行方案与单线独立运营列车开行方案对比第98-100页
    5.5 列车开行方案灵敏度分析第100-107页
        5.5.1 折返站位置设置的影响第100-102页
        5.5.2 过轨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第102-103页
        5.5.3 换乘步行时间的影响第103-104页
        5.5.4 线路最大通过能力的影响第104-107页
    5.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08-112页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08-110页
    6.2 研究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附录A第116-11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8-12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桥接公交应急联运研究
下一篇:地铁直立反射型声屏障声场及降噪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