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意义、目标及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模型的建立 | 第18-36页 |
2.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分析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2.1.1 无阻尼自由振动计算 | 第18-19页 |
2.1.2 有阻尼强迫振动计算 | 第19-21页 |
2.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当量模型的简化原则 | 第21-22页 |
2.3 汽车动力传动系各部件的简化及当量参数的获取 | 第22-30页 |
2.3.1 研究对象简介 | 第22页 |
2.3.2 发动机的简化 | 第22-26页 |
2.3.3 离合器的简化 | 第26-27页 |
2.3.4 变速器的简化 | 第27-29页 |
2.3.5 传动轴的简化 | 第29页 |
2.3.6 驱动桥的简化 | 第29-30页 |
2.3.7 车身质量的简化 | 第30页 |
2.4 汽车动力传动系当量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2.4.1 汽车动力传动系TVCA模型 | 第30-32页 |
2.4.2 汽车动力传动系GT模型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特性分析 | 第36-56页 |
3.1 汽车动力传动系固有特性分析 | 第36-39页 |
3.2 汽车动力传动系激振力矩的确定 | 第39-46页 |
3.2.1 发动机示功图的获取 | 第40-44页 |
3.2.2 发动机激振力(矩)的简谐分析 | 第44-46页 |
3.3 汽车动力传动系强迫振动响应分析 | 第46-49页 |
3.3.1 各惯量的扭振幅值 | 第46-48页 |
3.3.2 轴段扭振应力 | 第48-49页 |
3.4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试验分析 | 第49-54页 |
3.4.1 扭振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9-53页 |
3.4.2 试验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53-54页 |
3.5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状况评价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轴系关键参数对传动系扭振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56-70页 |
4.1 曲轴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4.2 飞轮惯量的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4.3 离合器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59-62页 |
4.3.1 离合器惯量的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4.3.2 离合器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4.4 传动轴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4.5 半轴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4.6 轮胎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65-68页 |
4.6.1 轮胎惯量的影响分析 | 第65-67页 |
4.6.2 轮胎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汽车动力传动系抗扭设计研究 | 第70-97页 |
5.1 汽车动力传动系抗扭设计机理分析 | 第70-78页 |
5.1.1 共振区扭振控制机理 | 第71-75页 |
5.1.2 非共振区扭振控制机理 | 第75-78页 |
5.2 汽车动力传动系关键参数改进设计 | 第78-81页 |
5.2.1 离合器刚度的调整 | 第78-79页 |
5.2.2 半轴刚度的调整 | 第79-81页 |
5.3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减振器参数设计 | 第81-87页 |
5.3.1 传动轴末端加扭转减振器 | 第81-84页 |
5.3.2 曲轴自由端扭转减振器的探讨 | 第84-85页 |
5.3.3 试验验证 | 第85-87页 |
5.4 汽车动力传动系双质量飞轮参数设计 | 第87-92页 |
5.4.1 双质量飞轮参数设计 | 第87-88页 |
5.4.2 质量飞轮扭振计算 | 第88-90页 |
5.4.3 试验验证 | 第90-92页 |
5.5 汽车动力传动系加装弹性联轴器 | 第92-93页 |
5.6 汽车动力传动系抗扭方案的比较 | 第93-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