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4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3页 |
1.4.1 避暑山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4.2 园林地形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4.3 园林空间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5.1 资料收集法 | 第13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13-14页 |
1.5.3 假设验证法 | 第14页 |
1.5.4 计算机绘图与建模法 | 第14页 |
1.5.5 分析归纳法 | 第14-16页 |
2.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概论 | 第16-38页 |
2.1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概述 | 第16-20页 |
2.1.1 山水地形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分析 | 第17-19页 |
2.1.2.1 山体地形 | 第17页 |
2.1.2.2 水体地形 | 第17-19页 |
2.1.2.3 山水地形 | 第19页 |
2.1.3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发展 | 第19-20页 |
2.2 人文因素对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影响 | 第20-25页 |
2.2.1 政治背景 | 第21-22页 |
2.2.2 意识形态 | 第22-23页 |
2.2.3 山水精神 | 第23-24页 |
2.2.4 文心画境 | 第24-25页 |
2.3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的形态构成要素 | 第25-31页 |
2.3.1 坡度 | 第25-28页 |
2.3.2 坡面 | 第28-29页 |
2.3.3 形态 | 第29-30页 |
2.3.4 围合方式 | 第30-31页 |
2.4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与建筑、植物、道路三要素的相互影响 | 第31-35页 |
2.4.1 建筑 | 第31-33页 |
2.4.2 植物 | 第33-34页 |
2.4.3 道路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成要素的分析 | 第38-84页 |
3.1 承德避暑山庄的概述 | 第38-43页 |
3.1.1 区位概述 | 第38-39页 |
3.1.2 人文因素 | 第39-40页 |
3.1.3 历史发展 | 第40-41页 |
3.1.4 山庄特色 | 第41-43页 |
3.2 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的形态特点 | 第43-57页 |
3.2.1 山体地形形态特点 | 第43-47页 |
3.2.1.1 大地形的形态特点 | 第43-45页 |
3.2.1.2 小地形的形态特点 | 第45-46页 |
3.2.1.3 平坦地形的形态特点 | 第46-47页 |
3.2.2 水体地形形态特点 | 第47-50页 |
3.2.2.1 水体整体构建 | 第47-48页 |
3.2.2.2 水体的形态与尺度 | 第48-49页 |
3.2.2.3 驳岸与水口 | 第49-50页 |
3.2.3 避暑山庄山体地形与水体地形组合分析 | 第50-54页 |
3.2.3.1 三山夹两水 | 第50-51页 |
3.2.3.2 两山夹一水 | 第51-52页 |
3.2.3.3 一山一水 | 第52页 |
3.2.3.4 一水 | 第52-53页 |
3.2.3.5 一山 | 第53页 |
3.2.3.6 无山无水 | 第53-54页 |
3.2.3.7 小结 | 第54页 |
3.2.4 湖泊区山水地形的形态配合分析 | 第54-56页 |
3.2.4.1 岛洲的现状与发展历史 | 第55页 |
3.2.4.2 岛洲与水体的空间布局分析 | 第55-56页 |
3.2.4.3 岛洲的空间联系分析 | 第56页 |
3.2.5 小结 | 第56-57页 |
3.3 承德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空间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57-83页 |
3.3.1 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建筑围合的分析 | 第57-71页 |
3.3.1.1 三面围合型 | 第59-61页 |
3.3.1.2 两面围合型 | 第61-64页 |
3.3.1.3 单面遮挡型 | 第64-68页 |
3.3.1.4 开敞型 | 第68-71页 |
3.3.1.5 小结 | 第71页 |
3.3.2 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植物配置的分析 | 第71-78页 |
3.3.2.1 山体植物 | 第72-74页 |
3.3.2.2 水域植物 | 第74-76页 |
3.3.2.3 平地植物 | 第76-77页 |
3.3.2.4 小结 | 第77-78页 |
3.3.3 避暑山庄山水地形与道路布置的分析 | 第78-83页 |
3.3.3.1 山体道路 | 第78-79页 |
3.3.3.2 水域道路 | 第79-81页 |
3.3.3.3 平地道路 | 第81-82页 |
3.3.3.4 小结 | 第82-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整体空间构建的分析 | 第84-100页 |
4.1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景点空间构建的分析 | 第84-89页 |
4.1.1 山体地形对景点空间构建的影响 | 第84页 |
4.1.2 水体地形对景点空间构建的影响 | 第84-85页 |
4.1.3 山水地形中意境对景点空间构建的影响 | 第85-89页 |
4.1.3.1 仿中有创 | 第85-86页 |
4.1.3.2 因境成意 | 第86-87页 |
4.1.3.3 巧于因借 | 第87-89页 |
4.1.4 小结 | 第89页 |
4.2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分析 | 第89-97页 |
4.2.1 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整体布局 | 第90-91页 |
4.2.2 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观赏路径 | 第91-95页 |
4.2.2.1 中线 | 第92-93页 |
4.2.2.2 东线 | 第93-94页 |
4.2.2.3 西线 | 第94-95页 |
4.2.3 山水地形与景线空间序列的节点空间 | 第95-97页 |
4.2.4 小结 | 第97页 |
4.3 承德避暑山庄中山水地形与整体空间构建的分析 | 第97-98页 |
4.3.1 避暑山庄整体空间构建模式的分析 | 第97-98页 |
4.3.2 山水地形对避暑山庄整体空间构建的影响 | 第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5. 结语 | 第100-103页 |
5.1 成果总结 | 第100-101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101页 |
5.3 调研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图表目录 | 第105-113页 |
个人简介 | 第113-114页 |
导师简介 | 第114-115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