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3 研究评价 | 第23-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5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 第27-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2.1.1 公共品的定义 | 第27-28页 |
2.1.2 义务教育 | 第28-29页 |
2.1.3 素质教育 | 第29-30页 |
2.1.4 城市义务教育 | 第3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30-33页 |
2.2.1 公共品供给理论 | 第30-31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1-32页 |
2.2.3 治理理论 | 第32-33页 |
3 当前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33-41页 |
3.1 当前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质量 | 第33-34页 |
3.2 当前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方式 | 第34-38页 |
3.3 当前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机制 | 第38-39页 |
3.4 当前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改革与创新 | 第39-41页 |
4 当前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1-50页 |
4.1 不均衡发展限制了城市义务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 | 第41-42页 |
4.1.1 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 | 第41-42页 |
4.1.2 不同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差异性大 | 第42页 |
4.1.3 不同群体子女义务教育资源差异性大 | 第42页 |
4.2 供给主体“三位”现象明显 | 第42-47页 |
4.2.1 政府“越位”与“缺位” | 第43-44页 |
4.2.2 社会“缺位” | 第44-45页 |
4.2.3 家庭“错位” | 第45-47页 |
4.3 多主体参与与协作机制尚未形成 | 第47-48页 |
4.3.1 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47页 |
4.3.2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与使用规范机制不健全 | 第47-48页 |
4.4 城市义务教育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 | 第48-50页 |
5 国外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经典案例及经验借鉴 | 第50-56页 |
5.1 美国特许学校模式 | 第50-52页 |
5.1.1 美国特许学校模式介绍 | 第50-51页 |
5.1.2 美国特许学校模式对我国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的启发 | 第51-52页 |
5.2 日本社区学校模式 | 第52-55页 |
5.2.1 日本社区学校模式介绍 | 第52-54页 |
5.2.2 日本特许学校模式对我国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的启发 | 第54-55页 |
5.3 经验借鉴总结 | 第55-56页 |
6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公共品供给体系对策 | 第56-61页 |
6.1 开通公民对义务教育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渠道 | 第56-57页 |
6.2 打破政府供给垄断,实现义务教育供给主体多元化 | 第57页 |
6.3 加深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研究,打破认识误区 | 第57-59页 |
6.4 挖掘社区功能,实现家校教育衔接 | 第59页 |
6.5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 第59-60页 |
6.6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