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判别及安全设施设置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事故多发点判别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安全设施设置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第2章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及安全设施设置基础研究第18-28页
    2.1 山区公路的特点分析第18-19页
    2.2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特征分析第19-20页
    2.3 山区公路安全设施设置现状分析第20-24页
        2.3.1 山区公路安全设施设置宏观现状第20页
        2.3.2 主要安全设施设置要求概述第20-21页
        2.3.3 山区公路主要安全设施设置现状第21-24页
    2.4 山区公路安全设施设置改善必要性分析第24-27页
        2.4.1 驾驶员角度对安全设施设置必要性分析第24-25页
        2.4.2 事故角度对安全设施设置必要性分析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判定研究第28-37页
    3.1 常用方法优缺点对比分析第28-29页
    3.2 灰色理论法的判别研究第29-35页
        3.2.1 方法思路第29-30页
        3.2.2 方法技术路线第30页
        3.2.3 方法介绍第30-32页
        3.2.4 事故多发点判别计算案例第32-35页
        3.2.5 灰色理论法与常用方法结果对比分析第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危险度界定研究第37-46页
    4.1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危险因素分析第37-38页
    4.2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危险度界定分析第38-42页
        4.2.1 危险度概念的提出第38页
        4.2.2 道路线形因素危险度界定分析第38-40页
        4.2.3 道路状态因素危险度界定分析第40页
        4.2.4 交通设施因素危险度界定分析第40-41页
        4.2.5 沿线环境因素危险度界定分析第41页
        4.2.6 危险度界定分析表第41-42页
    4.3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危险度界定计算第42-43页
        4.3.1 单一危险因素的危险度界定计算第42-43页
        4.3.2 路段危险度界定计算第43页
    4.4 山区公路事故多发点危险度计算案例第43-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山区公路高危险事故多发点的安全设施设置研究第46-60页
    5.1 安全设施设置降低危险性的概述第46-48页
    5.2 山区公路高危险事故多发点的共性分析第48页
    5.3 高危险与低危险的事故多发点安全设施设置区别分析第48-55页
        5.3.1 速度控制设施区别分析第48-51页
        5.3.2 视距改善设施区别分析第51-52页
        5.3.3 越界提醒设施区别分析第52页
        5.3.4 道路信息设施区别分析第52-54页
        5.3.5 路侧防护设施区别分析第54-55页
    5.4 高危险事故多发点安全设施设置实例分析第55-59页
        5.4.1 小半径圆曲线处安全设施设置分析第55-56页
        5.4.2 长大下坡坡底位置安全设施设置分析第56-57页
        5.4.3 交叉口位置安全设施设置分析第57-58页
        5.4.4 村镇位置安全设施设置分析第58-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总结与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表第66-69页
    附表1 安全设施安全检查表第66-68页
    附表2 指标无量钢化处理结果第68-69页
    附表3 聚类系数向量计算结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阶段的抖振控制措施研究
下一篇:夜间出行高峰期两相位交叉口左转冲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