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9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5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22-33页 |
2.1.1 数据年份统计与分析结果 | 第22-23页 |
2.1.2 共词网络图谱与分析结果 | 第23-25页 |
2.1.3 国内教师专业精神研究的热点领域 | 第25-32页 |
2.1.4 国内研究评价 | 第32-33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假设 | 第35-41页 |
3.1 研究变量 | 第35页 |
3.2 研究模型与假说 | 第35-41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41-51页 |
4.1 研究工具 | 第41页 |
4.2 研究样本 | 第41-49页 |
4.2.1 样本特征 | 第42-43页 |
4.2.2 项目分析 | 第43-46页 |
4.2.3 大小分析 | 第46-47页 |
4.2.4 正态分析 | 第47-49页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51-92页 |
5.1 教师专业精神测量模型探讨 | 第53-61页 |
5.1.1 课程认知目标测量模型探讨 | 第54-57页 |
5.1.2 课程要求程度测量模型探讨 | 第57-58页 |
5.1.3 师生关系测量模型探讨 | 第58-59页 |
5.1.4 教师专业精神二阶测量模型探讨 | 第59-61页 |
5.2 教师教学实践测量模型探讨 | 第61-71页 |
5.2.1 课堂教学测量模型探讨 | 第61-63页 |
5.2.2 教师反馈测量模型探讨 | 第63-65页 |
5.2.3 激发学习志趣测量模型探讨 | 第65-67页 |
5.2.4 测评(作业和考试)测量模型探讨 | 第67-68页 |
5.2.5 教师教学实践二阶测量模型探讨 | 第68-71页 |
5.3 生师互动测量模型探讨 | 第71-74页 |
5.4 学生学习实践测量模型探讨 | 第74-84页 |
5.4.1 接受式学习测量模型探讨 | 第74-76页 |
5.4.2 探究式学习测量模型探讨 | 第76-78页 |
5.4.3 反思性学习测量模型探讨 | 第78-79页 |
5.4.4 整合性学习测量模型探讨 | 第79-81页 |
5.4.5 合作性学习测量模型探讨 | 第81-84页 |
5.5 学生学习实践二阶测量模型探讨 | 第84-92页 |
5.5.1 单一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84-85页 |
5.5.2 一阶无相关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85-87页 |
5.5.3 一阶完全有相关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87-88页 |
5.5.4 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88-92页 |
第六章 结构方程分析结果 | 第92-139页 |
6.1 AndersonandGerbing二阶段检定 | 第92-102页 |
6.1.1 教师专业精神与教师教学实践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92-93页 |
6.1.2 教师教学实践与生师互动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93-95页 |
6.1.3 教师专业精神与生师互动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95-96页 |
6.1.4 生师互动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96-98页 |
6.1.5 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98-99页 |
6.1.6 教师专业精神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99-100页 |
6.1.7 教师专业精神与有效教学实践模型的二阶段检定 | 第100-102页 |
6.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 第102-113页 |
6.2.1 教师专业精神与教师教学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03-105页 |
6.2.2 教师教学实践与生师互动模型估计结果 | 第105-106页 |
6.2.3 教师专业精神与生师互动模型估计结果 | 第106-107页 |
6.2.4 生师互动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07-109页 |
6.2.5 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09-110页 |
6.2.6 教师专业精神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10-111页 |
6.2.7 教师专业精神与有效教学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11-113页 |
6.3 Bollen-Stinep值校正 | 第113-121页 |
6.3.1 教师专业精神与教师教学实践模型校正结果 | 第113-115页 |
6.3.2 教师教学实践与生师互动模型校正结果 | 第115-116页 |
6.3.3 教师专业精神与生师互动模型校正结果 | 第116-117页 |
6.3.4 生师互动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17-118页 |
6.3.5 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校正结果 | 第118-119页 |
6.3.6 教师专业精神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校正结果 | 第119-120页 |
6.3.7 教师专业精神与有效教学实践模型校正结果 | 第120-121页 |
6.4 交叉效度评估 | 第121-135页 |
6.4.1 教师专业精神与教师教学实践模型评估结果 | 第121-124页 |
6.4.2 教师教学实践与生师互动模型评估结果 | 第124-126页 |
6.4.3 教师专业精神与生师互动模型评估结果 | 第126-128页 |
6.4.4 生师互动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评估结果 | 第128-130页 |
6.4.5 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30-132页 |
6.4.6 教师专业精神与学生学习实践模型估计结果 | 第132-133页 |
6.4.7 教师专业精神与有效教学实践模型评估结果 | 第133-135页 |
6.5 结果讨论 | 第135-139页 |
6.5.1 教师专业精神与教师教学实践的作用关系 | 第136页 |
6.5.2 教师教学实践与生师互动的作用关系 | 第136页 |
6.5.3 教师专业精神与生师互动的作用关系 | 第136页 |
6.5.4 生师互动与学生学习实践的作用关系 | 第136-137页 |
6.5.5 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践的作用关系 | 第137页 |
6.5.6 教师专业精神与学生学习实践的作用关系 | 第137-138页 |
6.5.7 教师专业精神与有效教学实践模型的作用关系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贡献、局限和建议 | 第139-1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9-140页 |
7.2 主要贡献 | 第140-141页 |
7.3 研究局限与建议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6页 |
附录 | 第146-1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