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1 相关词类及句式研究 | 第18-22页 |
1.3.2 认知角度的研究 | 第22-23页 |
1.3.3 类型学角度的研究 | 第23页 |
1.3.4 汉外对比角度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 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 第24-25页 |
1.5 各个章节的安排 | 第25-26页 |
1.6 语料来源 | 第26页 |
1.7 符号说明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位事范畴的格标 | 第28-40页 |
2.1 位事范畴格标的界定 | 第28-29页 |
2.2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比较 | 第29-38页 |
2.2.1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维度比较 | 第30-32页 |
2.2.2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精确度比较 | 第32-33页 |
2.2.3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的悬空问题 | 第33-35页 |
2.2.4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歧义分析 | 第35-37页 |
2.2.5 汉英位事范畴格标的时态和语态分析 | 第37-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位事句的语义分析 | 第40-52页 |
3.1 位事句的动核结构 | 第40-44页 |
3.1.1 存在位事的动核结构 | 第40-41页 |
3.1.2 起点位事的动核结构 | 第41页 |
3.1.3 经过点位事的动核结构 | 第41-42页 |
3.1.4 终点位事的动核结构 | 第42页 |
3.1.5 朝向位事的动核结构 | 第42-43页 |
3.1.6 放置位事的动核结构 | 第43-44页 |
3.2 位事句句法语义框架 | 第44-49页 |
3.3 位事句的句模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单动核结构中位事的句法实现 | 第52-81页 |
4.1 位事作补语 | 第52页 |
4.2 位事作宾语 | 第52-55页 |
4.3 位事作主语 | 第55-61页 |
4.3.1 位事作存在句主语 | 第55-61页 |
4.3.2 位事作隐现句主语 | 第61页 |
4.4 位事作状语 | 第61-62页 |
4.5 位事作可逆句的主语和宾语 | 第62-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双动核结构中位事的句法实现 | 第81-85页 |
5.1 位事作主语 | 第81-82页 |
5.2 位事作状语 | 第82-83页 |
5.3 位事作宾语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位事范畴的句法表达 | 第85-93页 |
6.1 位事范畴的构成 | 第85-87页 |
6.2 位事范畴构成的句式 | 第87-92页 |
6.2.1 有标记位事范畴句式 | 第88-89页 |
6.2.2 无标记位事范畴句式 | 第89-9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位事范畴句法实现的认知解释 | 第93-101页 |
7.1 “位事状语”与“位事补语”的认知解释 | 第93-94页 |
7.2 “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 第94-98页 |
7.2.1 动宾/动补+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 第94-95页 |
7.2.2 不及物动词+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 第95页 |
7.2.3 双宾结构中“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 第95-96页 |
7.2.4 及物动词+位事宾语的认知解释 | 第96-98页 |
7.3 “位事主语”的认知解释 | 第98-100页 |
7.3.1 位事作存现句主语的认知解释 | 第98-99页 |
7.3.2 位事作可逆句主语的认知解释 | 第99-10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八章 “K+NP 位”的隐现分析 | 第101-110页 |
8.1 “K”的隐现 | 第101-108页 |
8.1.1 “K”必隐 | 第101-102页 |
8.1.2 “K”必现 | 第102-105页 |
8.1.3 “K”可隐可现 | 第105-108页 |
8.2 “NP 位”的隐现 | 第108-109页 |
8.2.1 语义因素的影响 | 第108页 |
8.2.2 语用因素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九章 “K+NP 位”的篇章功能分析 | 第110-120页 |
9.1 照应 | 第110-113页 |
9.1.1 外指照应 | 第111页 |
9.1.2 内指照应 | 第111-112页 |
9.1.3 指示照应 | 第112页 |
9.1.4 零照应 | 第112-113页 |
9.2 省略 | 第113页 |
9.3 词汇衔接 | 第113页 |
9.4 引出话题 | 第113-114页 |
9.5 对比强调 | 第114页 |
9.6 提示空间线索 | 第114-115页 |
9.7 篇章管界功能 | 第115-119页 |
9.7.1 “位事”管界的类型 | 第116-117页 |
9.7.2 确定“位事”管界的手段 | 第117-119页 |
9.8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6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9-170页 |
后记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