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古书契论文

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5-31页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5-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27页
    三、尚需解决的问题第27-29页
    四、研究方法第29-31页
第一章 关于郭店楚简中的儒家著作第31-46页
    一、郭店楚简中的儒家著作第31-39页
        1. 《缁衣》第31-32页
        2. 《鲁穆公问子思》第32-33页
        3. 《穷达以时》第33页
        4. 《五行》第33-35页
        5. 《成之闻之》第35-36页
        6. 《尊德义》第36-37页
        7. 《六德》第37页
        8. 《语丛》前三篇第37-39页
    二、郭店楚简中具有浓厚儒家思想倾向的著作第39-44页
        1. 《唐虞之道》第40-41页
        2. 《忠信之道》第41-42页
        3. 《性自命出》第42-44页
    三、郭店楚简中的非儒家著作第44-46页
第二章 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第46-64页
    第一节 人性的来源第46-51页
        一、生命是人性的直接来源第46-48页
        二、天是人性的终极来源第48-49页
        三、郭店儒简与《中庸》对人性来源认识的异同第49-50页
        四、探讨人性来源的意义第50-51页
    第二节 人性的属性、内容及特点第51-57页
        一、人性的属性及内容第51-54页
            1. 人性的自然属性及内容第51-53页
            2. 人性的道德属性及内容第53-54页
        二、人性的特点第54-57页
            1. 同一性第54-55页
            2. 动态性与可变性第55-57页
    第三节 人性的善与恶第57-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第64-97页
    第一节 生命价值的主要内容第64-84页
        一、仁第64-74页
            (一) 仁的重要性第64-65页
            (二) 仁的内涵第65-72页
                1. 仁是对人的爱第65-70页
                2. 仁是孝德第70-72页
            (三) 求仁的途径第72-74页
                1. 修身第72-74页
                2. 积累忠、施行忠第74页
        二、义第74-79页
            (一) 义的重要性第75-76页
            (二) 义的内涵第76-78页
                1. 义是各种美德的表现第76-77页
                2. 义是尊贤,其最高表现是禅让第77页
                3. 义是君臣之间的德行第77-78页
            (三) 求义的途径第78-79页
        三、礼第79-82页
            (一) 礼的重要性第79页
            (二) 礼的内涵第79-82页
        四、智第82-84页
            1. 智是对贤人及其品行的见闻第83-84页
            2. 智是丈夫应具有的德行第84页
    第二节 生命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第84-91页
        一、圣人应具备的内涵及能力第85-89页
            1. 仁、义等道德品质第85页
            2. 天德第85-87页
            3. 闻道、知道的能力第87-89页
        二、圣人是否可学第89-91页
            1. 圣人不可学第89-90页
            2. 圣人可学第90-91页
    第三节 忧、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第91-95页
        一、忧、乐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第92-93页
        二、忧、乐的具体内涵及对象第93-95页
            1. 忧的内涵及对象第93-94页
            2. 乐的内涵及对象第94-95页
    小结第95-97页
第四章 对命运的认识第97-111页
    第一节 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第97-101页
        一、天人合一第97-98页
            1. 人的生命源于天第97-98页
            2. 人道源于天第98页
        二、天人有分第98-101页
            1. 天人有分的提出第99页
            2. 天人有分的涵义第99-100页
            3. 天人有分提出的目的第100-101页
        三、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之间的关系及二者提出的意义第101页
    第二节 命运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第101-105页
        一、命运的影响第102-103页
        二、命运的表现形式第103-105页
            1. 遇第103-104页
            2. 时第104页
            3. 世第104-105页
    第三节 对知命的认识第105-110页
        一、知命的条件第106-108页
            1. 知道第106-107页
            2. 知博第107-108页
            3. 知人第108页
        二、由知命而达知行第108-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第五章 对养生的认识第111-131页
    第一节 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第111-116页
        一、生为贵第111-113页
            1. “生为贵”的提出第111-112页
            2. “生为贵”的原因第112-113页
        二、对生命的关爱第113-116页
            1. 反对滥用杀戮和刑罚第113-115页
            2. 注重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第115-116页
    第二节 血气与养生第116-123页
        一、对导引血气的认识第117-122页
            1. 导引血气说的基础第117-119页
            2. 导引血气与养生第119-122页
        二、血气的衰弱与养生第122-123页
    第三节 养心与养生第123-129页
        一、“心”对健康的重要性第123-125页
            1. 从“心”的地位上看第124页
            2. 从“心”与欲望的关系上看第124-125页
        二、养心的途径第125-129页
            1. 以道德品质养心第126页
            2. 以“乐”养心第126-129页
    小结第129-131页
第六章 对死的认识第131-140页
    第一节 对死亡的态度第131-134页
        一、重视死亡第131-132页
        二、很少谈论死亡第132-133页
        三、不惧怕死亡第133-134页
    第二节 死亡的价值取向第134-135页
    第三节 对死后的认识第135-139页
        一、对死后世界的认识第135-136页
        二、对死后名声的认识第136-139页
    小结第139-140页
第七章 郭店儒简在早期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基于生死观的角度第140-151页
    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第140-143页
    二、对命运的正确把握第143-145页
    三、对养生传统的继承与完善第145-148页
    四、对死的理性认识第148-151页
结语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1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61-162页
后记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
下一篇:Mg-Dy-Zn合金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