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调节定向对新产品采纳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4-18页 |
1.2.1 创新研究 | 第14-15页 |
1.2.2 自我调节理论 | 第15-16页 |
1.2.3 创新研究与自我调节理论的联结 | 第16-17页 |
1.2.4 其他相关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文献述评 | 第23-36页 |
2.1 产品创新 | 第23-26页 |
2.1.1 创新与创新性的定义 | 第23-24页 |
2.1.2 新产品分类 | 第24-26页 |
2.1.3 新产品的风险因素 | 第26页 |
2.2 自我调节 | 第26-31页 |
2.2.1 调节定向理论 | 第26-28页 |
2.2.2 自我调节理论的比较 | 第28-29页 |
2.2.3 特质性和情境性调节定向 | 第29-30页 |
2.2.4 调节匹配理论 | 第30-31页 |
2.3 风险决策 | 第31-34页 |
2.3.1 风险与不确定性 | 第31-32页 |
2.3.2 展望理论 | 第32-34页 |
2.4 新产品学习 | 第34-36页 |
第3章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36-50页 |
3.1 研究框架 | 第36-3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7-40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40-43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2 因子设计 | 第41-42页 |
3.3.3 研究一的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3.3.4 研究二的实验设计 | 第43页 |
3.4 变量的测量 | 第43-47页 |
3.4.1 因变量的测量 | 第44-45页 |
3.4.2 协变量的测量 | 第45-46页 |
3.4.3 自变量操作检验的测量 | 第46-47页 |
3.5 广告刺激 | 第47-50页 |
第4章 产品创新性对情境性调节定向的影响 | 第50-70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4.2 数据预处理 | 第51-63页 |
4.2.1 内部一致性 | 第51-54页 |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4-61页 |
4.2.3 正态性检验 | 第61-6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4.4 研究结论 | 第68-70页 |
第5章 调节匹配对新产品沟通效果的影响 | 第70-95页 |
5.1 实验过程 | 第70页 |
5.2 变量操作 | 第70-71页 |
5.3 数据预处理 | 第71-84页 |
5.3.1 内部一致性 | 第72-75页 |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5-82页 |
5.3.3 正态性检验 | 第82-84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84-93页 |
5.4.1 操作检验 | 第84-85页 |
5.4.2 假设检验 | 第85-91页 |
5.4.3 协变量检验 | 第91-93页 |
5.5 研究结论 | 第93-95页 |
第6章 调节匹配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 第95-123页 |
6.1 实验过程 | 第95-97页 |
6.1.1 预实验 | 第95-96页 |
6.1.2 变量操作 | 第96-97页 |
6.1.3 正式实验 | 第97页 |
6.2 数据预处理 | 第97-107页 |
6.2.1 内部一致性 | 第98-100页 |
6.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00-105页 |
6.2.3 正态性检验 | 第105-107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07-122页 |
6.3.1 操作检验 | 第107-108页 |
6.3.2 假设检验 | 第108-113页 |
6.3.3 协变量检验 | 第113-114页 |
6.3.4 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的作用比较 | 第114-122页 |
6.4 研究结论 | 第122-123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123-126页 |
7.1 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