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汽车车身耐撞性分析及轻量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4页
        1.2.1 汽车正面碰撞耐撞性研究概况第10-13页
        1.2.2 汽车轻量化研究概况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碰撞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及软件简介第16-29页
    2.1 碰撞有限元分析理论第16-25页
        2.1.1 基本方程第16-18页
        2.1.2 空间有限元离散化第18-19页
        2.1.3 Belytschko-Tsay壳单元第19-22页
        2.1.4 时间积分与时间步长控制第22-24页
        2.1.5 沙漏控制第24-25页
        2.1.6 接触界面的处理第25页
    2.2 有限元软件介绍第25-28页
        2.2.1 HyperWorks软件介绍第26-27页
        2.2.2 LS-DYNA软件介绍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车身静态刚度及动态特性分析第29-44页
    3.1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9-31页
        3.1.1 几何模型前处理第29-30页
        3.1.2 模型网格划分第30-31页
    3.2 静力分析理论第31-32页
    3.3 车身刚度及其评价指标第32-37页
        3.3.1 车身弯曲刚度第33-35页
        3.3.2 车身扭转刚度第35-37页
    3.4 白车身模态第37-42页
        3.4.1 模态分析理论第37-39页
        3.4.2 模态分析第39-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汽车车身耐撞性分析及结构改进第44-60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4.3 正面100%重叠刚性墙碰撞第45-47页
    4.4 正面40%重叠可移动变形壁障碰撞第47-51页
        4.4.1 整车变形分析第48-49页
        4.4.2 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第49-51页
    4.5 耐撞性改进方案的确定第51-55页
        4.5.1 结构耐撞性的设计原则第51页
        4.5.2 车身结构吸能性的不足第51-52页
        4.5.3 耐撞性结构改进设计第52-55页
    4.6 改进前后的结果对比分析第55-58页
        4.6.1 能量吸收和变形对比分析第55-56页
        4.6.2 加速度对比分析第56-57页
        4.6.3 前围板侵入量分析对比第57-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基于灵敏度分析车身轻量化第60-78页
    5.1 车身灵敏度分析第60-64页
        5.1.1 车身灵敏度分析基础第61-62页
        5.1.2 参与灵敏度分析部件的筛选第62-64页
    5.2 白车身静动态性能灵敏度分析与评价第64-70页
    5.3 白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设计第70-77页
        5.3.1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第72-73页
        5.3.2 设计变量的设定第73-74页
        5.3.3 板厚变化范围的设置第74页
        5.3.4 优化结果分析及耐撞性验证第74-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COR模型的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下一篇:南昌地铁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