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2.1 知识型员工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2.1.1 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 第16页 |
2.1.2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与类别 | 第16-19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19-22页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20页 |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3 Z汽车公司现有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第22-40页 |
3.1 Z汽车公司概况 | 第22-23页 |
3.2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概况及界定 | 第23-24页 |
3.3 Z汽车公司现有激励方式 | 第24-29页 |
3.3.1 薪酬激励 | 第24-27页 |
3.3.2 培训激励 | 第27-28页 |
3.3.3 绩效考核 | 第28-29页 |
3.4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问卷调查分析 | 第29-35页 |
3.4.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29页 |
3.4.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29-35页 |
3.5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问题分析 | 第35-38页 |
3.5.1 激励措施不到位 | 第36页 |
3.5.2 激励措施随意性大 | 第36-37页 |
3.5.3 内部绩效评价欠缺公正性 | 第37页 |
3.5.4 未建立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通道 | 第37-38页 |
3.6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3.6.1 Z汽车公司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38页 |
3.6.2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 | 第38-39页 |
3.6.3 Z汽车公司激励管理意识薄弱 | 第39页 |
3.6.4 Z汽车公司管理知识型员工的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4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体系的优化设计 | 第40-58页 |
4.1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 第40-42页 |
4.1.1 按需激励原则 | 第40页 |
4.1.2 公平、公正原则 | 第40-41页 |
4.1.3 适度激励原则 | 第41页 |
4.1.4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原则 | 第41-42页 |
4.1.5 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结合原则 | 第42页 |
4.1.6 多种激励方式综合使用原则 | 第42页 |
4.2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体系优化设计改进措施 | 第42-58页 |
4.2.1 薪酬激励 | 第42-45页 |
4.2.2 职业生涯发展激励 | 第45-51页 |
4.2.3 工作激励 | 第51-53页 |
4.2.4 企业文化激励 | 第53-54页 |
4.2.5 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54-58页 |
5 Z汽车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体系优化设计的实施保障 | 第58-61页 |
5.1 领导层重视与推动 | 第58-59页 |
5.1.1 提高制度的透明度 | 第58页 |
5.1.2 全员参与 | 第58页 |
5.1.3 应急预案的准备 | 第58-59页 |
5.2 加强公司内宣传与沟通 | 第59页 |
5.2.1 宣传导入 | 第59页 |
5.2.2 面谈沟通 | 第59页 |
5.2.3 总结评价 | 第59页 |
5.3 奖励“金点子” | 第59-61页 |
5.3.1 征集“金点子” | 第59页 |
5.3.2 表彰创意者 | 第59-61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1-63页 |
6.1 文章主要结论 | 第61页 |
6.2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 第66-67页 |
附录二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