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哈萨克语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新源县牌匾汉译哈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页
前言第10-16页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0.2 研究动态与现状第11-14页
        0.2.1 牌匾翻译研究动态与现状第11-14页
        0.2.2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动态与现状第14页
    0.3 材料收集第14页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一章 理论框架第16-22页
    1.1 生态翻译学概述第16-17页
    1.2 牌匾功能概述第17-18页
        1.2.1 指示功能第17页
        1.2.2 诱导功能第17页
        1.2.3 宣传功能第17-18页
        1.2.4 服务功能第18页
    1.3 基于生态翻译学探讨牌匾翻译过程第18-22页
        1.3.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第18-19页
        1.3.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第19-22页
第二章 新源县汉哈牌匾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第22-30页
    2.1 新源县牌匾用语的特点第22-23页
        2.1.1 修辞特点第22页
        2.1.2 语言风格特点第22-23页
    2.2 新源县牌匾哈译的特点第23-25页
        2.2.1 简译型第23-24页
        2.2.2 详译型第24页
        2.2.3 就易型第24-25页
    2.3 以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分析新源县牌匾哈译的翻译方法第25-30页
        2.3.1 音译法第25-26页
        2.3.2 直译法第26页
        2.3.3 创译法第26-27页
        2.3.4 音译加创译第27-28页
        2.3.5 音译加直译第28-30页
第三章 新源县部分牌匾哈译问题第30-36页
    3.1 音译相关问题及分析第30-32页
        3.1.1 牌匾属名多音译第30-31页
        3.1.2 有实意的牌匾音译第31-32页
    3.2 语用不对等问题及分析第32-34页
        3.2.1 误译第32-33页
        3.2.2 信息缺失第33-34页
    3.3 牌匾用语规范问题及分析第34-36页
        3.3.1 名词术语不统一第34-35页
        3.3.2 拼写错误第35-36页
第四章 新源县牌匾哈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第36-41页
    4.1 新源县翻译问题的诱因第36-39页
        4.1.1 译者综合素养第36-37页
        4.1.2 文化差异第37-38页
        4.1.3 词义的复杂性第38页
        4.1.4 牌匾制作商打印错误第38页
        4.1.5 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薄弱第38-39页
    4.2 新源县牌匾哈译优化对策第39-41页
        4.2.1 提高译者综合素养第39页
        4.2.2 忠实原文,做好对原语的理解工作第39页
        4.2.3 加强译者的翻译理论意识第39-40页
        4.2.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第40页
        4.2.5 加强审核,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第40-41页
第五章 牌匾翻译原则第41-45页
    5.1 以受益对象为中心的原则第41-42页
    5.2 言简意赅原则第42-43页
    5.3 就易原则第43页
    5.4 规范、统一原则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录第48-65页
作者简介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汉恭维语对比及其翻译研究--以长篇小说《阿拜之路》为例
下一篇:2017年《伊犁日报》时政类新闻标题汉译维研究